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碳点概述 | 第14页 |
1.2 碳点性质 | 第14-18页 |
1.2.1 碳点的组成与结构 | 第14-15页 |
1.2.2 碳点的光稳定性 | 第15页 |
1.2.3 碳点的光致发光 | 第15-16页 |
1.2.4 碳点的上转换荧光特性 | 第16-17页 |
1.2.5 碳点的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 | 第17-18页 |
1.3 荧光碳点的合成方法 | 第18-19页 |
1.3.1 自上而下法 | 第18-19页 |
1.3.2 自下而上法 | 第19页 |
1.4 荧光碳点应用 | 第19-23页 |
1.4.1 检测金属离子 | 第19-20页 |
1.4.2 检测有机小分子 | 第20-21页 |
1.4.3 生物成像 | 第21-22页 |
1.4.4 载药传输 | 第22页 |
1.4.5 光催化 | 第22页 |
1.4.6 其他应用 | 第22-23页 |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5.1 立题背景 | 第23-24页 |
1.5.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一步水热法合成碳点实现对水样中苦味酸的荧光检测 | 第26-38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29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2.2.2 碳点的制备 | 第28页 |
2.2.3 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28页 |
2.2.4 碳点的表征 | 第28页 |
2.2.5 碳点对苦味酸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7页 |
2.3.1 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29-30页 |
2.3.2 碳点的表征 | 第30-33页 |
2.3.3 碳点的稳定性 | 第33-34页 |
2.3.4 碳点检测苦味酸 | 第34-36页 |
2.3.5 实际水样检测 | 第36-37页 |
2.4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一步水热法合成荧光碳点检测铬离子(Ⅵ)和抗坏血酸 | 第38-52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9-40页 |
3.2.2 荧光碳点的制备 | 第40页 |
3.2.3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40页 |
3.2.4 碳点的表征 | 第40-41页 |
3.2.5 碳点对Cr(Ⅵ)的测定 | 第41页 |
3.2.6 碳点—Cr(Ⅵ)体系对抗坏血酸的测定 | 第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1页 |
3.3.1 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3.3.2 碳点的表征 | 第42-44页 |
3.3.3 碳点的稳定性 | 第44-46页 |
3.3.4 碳点检测Cr(Ⅵ) | 第46-49页 |
3.3.5 实际水样检测 | 第49页 |
3.3.6 碳点—Cr(Ⅵ)体系对抗坏血酸的检测 | 第49-51页 |
3.3.7 实际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的检测 | 第51页 |
3.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一步水热法合成荧光碳点检测铝离子 | 第52-62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3页 |
4.2.2 荧光碳点的制备 | 第53页 |
4.2.3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53-54页 |
4.2.4 碳点的表征 | 第54页 |
4.2.5 碳点对铝离子的测定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4.3.1 碳点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54-55页 |
4.3.2 碳点的表征 | 第55-57页 |
4.3.3 碳点的稳定性 | 第57-58页 |
4.3.4 碳点检测铝离子 | 第58-61页 |
4.3.5 实际水样检测 | 第61页 |
4.4 结论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2页 |
5.2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