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气田CO2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二氧化碳腐蚀现状 | 第8-9页 |
1.2 二氧化碳及盐水腐蚀机理 | 第9页 |
1.3 二氧化碳及盐水防腐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4 曼尼希碱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7 本课题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8 本课题创新点 | 第15页 |
1.9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论文设计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23页 |
2.1 缓蚀剂分子设计 | 第16-17页 |
2.1.1 缓蚀剂作用机理 | 第16页 |
2.1.2 设计依据 | 第16页 |
2.1.3 原料选择 | 第16-17页 |
2.2 缓蚀剂合成原理 | 第17-19页 |
2.3 缓蚀性能评价方法 | 第19-22页 |
2.3.1 挂片失重法 | 第19-20页 |
2.3.2 电化学测试 | 第20-21页 |
2.3.3 腐蚀表面形貌特征分析 | 第21页 |
2.3.4 热重分析 | 第21页 |
2.3.5 吸附成膜性分析 | 第21-22页 |
2.3.6 量子化学计算 | 第22页 |
2.4 可行性分析 | 第22-23页 |
第3章 缓蚀剂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41页 |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3页 |
3.2 缓蚀剂BMe的合成 | 第23-26页 |
3.2.1 合成步骤 | 第24页 |
3.2.2 合成条件及结论 | 第24页 |
3.2.3 三聚氰胺的改性 | 第24-25页 |
3.2.4 结构表征 | 第25-26页 |
3.3 缓蚀剂AGE的合成 | 第26-28页 |
3.3.1 合成步骤 | 第26-27页 |
3.3.2 合成条件及结论 | 第27页 |
3.3.3 结构表征 | 第27-28页 |
3.4 缓蚀剂BYS的合成 | 第28-31页 |
3.4.1 合成步骤 | 第28页 |
3.4.2 单因素实验及结论 | 第28-31页 |
3.4.3 结构表征 | 第31页 |
3.5 缓蚀剂BLS的合成 | 第31-39页 |
3.5.1 合成步骤 | 第32页 |
3.5.2 单因素实验 | 第32-36页 |
3.5.3 结构表征 | 第36-37页 |
3.5.4 合成条件优化 | 第37-38页 |
3.5.5 产品改性 | 第38-3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缓蚀剂性能评价 | 第41-52页 |
4.1 缓蚀剂基本性能测试 | 第41-43页 |
4.1.1 分散性实验 | 第41页 |
4.1.2 乳化倾向性 | 第41页 |
4.1.3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1-43页 |
4.2 静态失重法 | 第43-45页 |
4.2.1 常压静态失重实验 | 第43-44页 |
4.2.2 高温高压失重实验 | 第44-45页 |
4.3 电化学测试实验 | 第45-50页 |
4.3.1 Tafel极化曲线测试 | 第45-47页 |
4.3.2 交流阻抗谱测试 | 第47-50页 |
4.4 BLS配伍性研究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合成缓蚀剂作用机理 | 第52-65页 |
5.1 吸附膜实验及理论研究 | 第52-54页 |
5.1.1 铜离子置换实验 | 第52-53页 |
5.1.2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53-54页 |
5.2 腐蚀表面分析 | 第54-59页 |
5.2.1 腐蚀表面形貌特征分析 | 第54-56页 |
5.2.2 腐蚀表面元素分析 | 第56-59页 |
5.3 量子化学计算 | 第59-64页 |
5.4 缓蚀机理探讨 | 第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建议与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