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区域能源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字母注释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5-21页 |
1.2.1 区域能源系统概述 | 第15-17页 |
1.2.2 需求侧管理概述 | 第17-20页 |
1.2.3 需求侧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区域能源系统的设计及选型 | 第23-35页 |
2.1 区域能源系统组成 | 第23页 |
2.2 区域能源系统参数设计及选型 | 第23-24页 |
2.3 建筑服务系统的的设计 | 第24-30页 |
2.3.1 TRNSYS简介 | 第24-25页 |
2.3.2 气象数据的获取 | 第25-26页 |
2.3.3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 第26-29页 |
2.3.4 VAV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及选型 | 第29-30页 |
2.4 供能系统设计及选型 | 第30-33页 |
2.4.1 热泵机组 | 第30页 |
2.4.2 埋管换热器 | 第30-33页 |
2.4.3 地源侧及负荷侧水泵 | 第33页 |
2.5 蓄能系统设计及选型 | 第33-34页 |
2.6 释能一/二次侧水泵 | 第34页 |
2.7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区域能源系统的模型构建 | 第35-50页 |
3.1 TRNSYS模型构建 | 第35页 |
3.2 主要模块的数学模型及原理 | 第35-40页 |
3.2.1 埋管换热器的模型及原理 | 第36页 |
3.2.2 蓄能水箱的模型及原理 | 第36-37页 |
3.2.3 板式换热器的模型及原理 | 第37页 |
3.2.4 加热盘管的模型及原理 | 第37-38页 |
3.2.5 分水器/集水器/三通阀的模型及原理 | 第38页 |
3.2.6 定速泵的模型及原理 | 第38页 |
3.2.7 变速泵/风机的模型及原理 | 第38-39页 |
3.2.8 渗透计算模块及原理 | 第39页 |
3.2.9 温差控制器的模型及原理 | 第39-40页 |
3.2.10 迭代反馈控制器的模型及原理 | 第40页 |
3.2.11 时间控制器的模型及参数 | 第40页 |
3.2.12 在线输出模块 | 第40页 |
3.3 自定义水-水热泵模块的开发 | 第40-42页 |
3.4 基础模型的控制及运行情况 | 第42-48页 |
3.4.1 采暖季运行情况 | 第43-45页 |
3.4.2 设计周运行情况 | 第45-46页 |
3.4.3 设计日运行情况 | 第46-48页 |
3.5 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需求侧间接负荷控制策略的设计 | 第50-57页 |
4.1 间接负荷控制策略的设计 | 第50-53页 |
4.1.1 蓄热策略的设计 | 第50-51页 |
4.1.2 供暖设计日运行模式 | 第51-53页 |
4.2 间接负荷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 第53-55页 |
4.2.1 可行性分析的评价指标 | 第53-54页 |
4.2.2 间接负荷控制策略的可行方案确定 | 第54-55页 |
4.3 间接负荷控制策略的运行情况 | 第55-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需求侧直接负荷控制策略的设计 | 第57-68页 |
5.1 基于温度控制的直接负荷控制策略的设计原理 | 第57-58页 |
5.2 负荷削减控制策略 | 第58-61页 |
5.2.1 设计周运行情况 | 第58-60页 |
5.2.2 设计日运行情况 | 第60-61页 |
5.3 负荷转移控制策略 | 第61-64页 |
5.3.1 设计日运行情况 | 第61-63页 |
5.3.2 设计周运行情况 | 第63-64页 |
5.4 改进后的负荷转移控制策略 | 第64-67页 |
5.4.1 设计周运行情况 | 第65-66页 |
5.4.2 设计日运行情况 | 第66-67页 |
5.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需求侧负荷控制策略的评价 | 第68-74页 |
6.1 需求侧负荷控制策略评价指标 | 第68-69页 |
6.1.1 系统能耗评价指标 | 第68页 |
6.1.2 负荷调控特性评价指标 | 第68页 |
6.1.3 经济性评价指标 | 第68-69页 |
6.1.4 舒适性评价指标 | 第69页 |
6.2 需求侧负荷控制策略的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6.3 需求侧负荷控制策略的综合评价 | 第70-73页 |
6.3.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第70-72页 |
6.3.2 结果及分析 | 第72-73页 |
6.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第74-76页 |
7.1 总结 | 第74-75页 |
7.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