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公共空间场景建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7页 |
1.1.1 医院建筑发展背景 | 第11页 |
1.1.2 医院演进与综合医院公共空间现状 | 第11-15页 |
1.1.3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5-17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7-22页 |
1.2.1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2.2 研究路径 | 第20-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2页 |
1.3.1 医院发展趋势研究视角 | 第22-29页 |
1.3.2 公共空间研究视角 | 第29-31页 |
1.3.3 场景与建筑学的相关交叉研究 | 第31-32页 |
1.4 研究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32-35页 |
1.4.1 建筑现象学 | 第32-33页 |
1.4.2 行为建筑学 | 第33-34页 |
1.4.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34-3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35-3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37-3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2章 宏观导向——疗愈环境下的公共空间 | 第39-51页 |
2.1 疗愈环境解析 | 第39-43页 |
2.1.1 疗愈环境的起源 | 第39-40页 |
2.1.2 疗愈环境的核心观点 | 第40页 |
2.1.3 疗愈环境的公共空间实现契机 | 第40-43页 |
2.2 公共空间的设计呈现 | 第43-46页 |
2.2.1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 | 第43-45页 |
2.2.2 美国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 | 第45-46页 |
2.3 设计方法的高维要求 | 第46-48页 |
2.3.1 回归建筑本原 | 第46-47页 |
2.3.2 逻辑系统化 | 第47-48页 |
2.3.3 结果预设与评估 | 第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3章 中观方法——场景建构体系 | 第51-67页 |
3.1 场景建构的直接目标 | 第51-52页 |
3.1.1 人性化设计的优化 | 第51页 |
3.1.2 医疗工艺与人本体验的对等 | 第51-52页 |
3.1.3 公共空间属性的异质回归 | 第52页 |
3.2 场景建构核心因子 | 第52-59页 |
3.2.1 人——非固定能动因子 | 第52-55页 |
3.2.2 物——半固定媒介因子 | 第55-56页 |
3.2.3 空间——固定背景因子 | 第56-57页 |
3.2.4 场景建构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57-59页 |
3.3 场景建构过程 | 第59-65页 |
3.3.1 收集/定义——生活的场景 | 第60-61页 |
3.3.2 解构/提炼——抽象的场景 | 第61-63页 |
3.3.3 重构/组织——设计的场景 | 第63-64页 |
3.3.4 评估/反馈——再现的场景 | 第64-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微观循证——诉求与策略的匹配 | 第67-77页 |
4.1 使用诉求循证问卷的构成 | 第67-72页 |
4.1.1 问卷编制原则 | 第67-68页 |
4.1.2 层级指标体系 | 第68-71页 |
4.1.3 量表形成 | 第71-72页 |
4.1.4 量化方法及评价标准 | 第72页 |
4.2 空间诉求调研 | 第72-74页 |
4.2.1 调研内容、方法及对象 | 第72页 |
4.2.2 调查过程及情况 | 第72-73页 |
4.2.3 调查结果分析统计 | 第73-74页 |
4.3 公共空间使用诉求 | 第74-76页 |
4.3.1 感官置换的诉求 | 第74-75页 |
4.3.2 功能提升的诉求 | 第75-76页 |
4.3.3 反馈改善的诉求 | 第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实证操作——公共空间中的可塑场景 | 第77-103页 |
5.1 引导与标识——街巷场景 | 第77-87页 |
5.1.1 室内外空间双向渗透 | 第77-81页 |
5.1.2 行为空间限定与细分 | 第81-84页 |
5.1.3 信息输出与空间交互优化 | 第84-87页 |
5.2 安全与归属——家居场景 | 第87-90页 |
5.2.1 非典型的家居元素 | 第87-88页 |
5.2.2 可控的空间内容物 | 第88-89页 |
5.2.3 半私密领域的营造 | 第89-90页 |
5.3 服务与舒适——商业场景 | 第90-96页 |
5.3.1 直接感官知觉的体验置换 | 第91-94页 |
5.3.2 轻商业功能的多点分布 | 第94-95页 |
5.3.3 间接感官知觉的体验置换 | 第95-96页 |
5.4 交流与关怀——社区场景 | 第96-102页 |
5.4.1 属性叠合的第三场所 | 第97-99页 |
5.4.2 信仰关怀的功能化表达 | 第99-100页 |
5.4.3 细节局部的人本回应 | 第100-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6章 工程应用实例 | 第103-111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103-105页 |
6.1.1 项目简介 | 第103-104页 |
6.1.2 区位状况 | 第104页 |
6.1.3 设计原则 | 第104-105页 |
6.2 策略应用 | 第105-111页 |
6.2.1 街巷场景 | 第105-106页 |
6.2.2 家居场景 | 第106-107页 |
6.2.3 商业场景 | 第107-109页 |
6.2.4 社区场景 | 第109-111页 |
结论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附录 | 第117-1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