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9页 |
1.1 合成生物学 | 第9-12页 |
1.1.1 合成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9-10页 |
1.1.2 合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3 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与代谢工程的关系 | 第12页 |
1.2 生物合成酚类化合物 | 第12-16页 |
1.2.1 酚类化合物的用途 | 第12-13页 |
1.2.2 酚类化合物与CO_2的生物合成反应 | 第13-15页 |
1.2.3. 大肠杆菌内生成4-羟基苯甲酸的机理 | 第15-16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与内容 | 第16-19页 |
1.3.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第16页 |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4页 |
2.1.1 菌株及质粒 | 第19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1.3 主要试剂和工具酶 | 第20-22页 |
2.1.4 主要培养基 | 第22页 |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2-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4页 |
2.2.1 菌体培养 | 第24页 |
2.2.2 大肠杆菌E.coli DH5α及B1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方法 | 第24-25页 |
2.2.3 菌株E.coli BL21(DE3)对苯酚耐受度的测定 | 第25页 |
2.2.4 引物设计 | 第25-26页 |
2.2.5 各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取 | 第26-28页 |
2.2.6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8-31页 |
2.2.7 重组质粒pETDuet-yclBCD-car-sfp与pETDuet-sdc-car-sfp分别在E.coliBL21 (DE3)中的表达 | 第31-32页 |
2.2.8 重组菌株发酵样品溶液的制备及分析方法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57页 |
3.1 含质粒pETDuet-yclBCD-car -sfp的重组大肠杆菌BL21的构建与底物转化 | 第34-47页 |
3.1.1 重组质pETDuet-yclBCD-car-sfp的构建和验证 | 第34-37页 |
3.1.2 重组质粒pETDuet-yclBCD-car-sfp在E.coli BL21 (DE3)中的表达 | 第37-38页 |
3.1.3 小结 | 第38页 |
3.1.4 菌株E.coliBL21 (DE3)对苯酚耐受度的测定 | 第38-39页 |
3.1.5 含质粒pETDuet-yclBCD - car -sfp的工程菌催化苯酚羧化反应 | 第39-46页 |
3.1.5.1 发酵液HPLC分析条件确定 | 第39-46页 |
3.1.6 小结 | 第46-47页 |
3.2 含质粒pETDuet- yclBCD - car -sfp的工程菌催化催化愈创木酚羧化反应 | 第47-50页 |
3.2.1 发酵液HPLC分析条件确定 | 第47-48页 |
3.2.2 发酵液中产物分析结果 | 第48-50页 |
3.2.3 小结 | 第50页 |
3.3 含质粒pETDuet- sdc - car -sfp的重组菌构建和底物转化 | 第50-57页 |
3.3.1 重组质粒pETDuet- sdc - car -sfp的构建和验证 | 第50-52页 |
3.3.2 重组质粒pETDuet-sdc - car -sfp在E.coli BL21 (DE3)中的表达 | 第52-53页 |
3.3.3 小结 | 第53页 |
3.3.4 含质粒pETDuet-sdc-car -sfp的工程菌催化苯羧化反应 | 第53-55页 |
3.3.5 小结 | 第55-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7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7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5 展望 | 第58-5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8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