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光测距的汽车行驶跑偏自动测试系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汽车行驶跑偏测试方案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行驶跑偏测试系统测试方案对比分析 | 第16-23页 |
2.1 跑偏测试系统的技术要求 | 第16-17页 |
2.2 跑偏测试方案对比分析 | 第17-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行驶跑偏测试系统布局及硬件组成 | 第23-44页 |
3.1 测试系统硬件组成及功能 | 第23-24页 |
3.2 测试系统布局 | 第24-26页 |
3.2.1 测试系统室内室外布局 | 第24-26页 |
3.2.2 测试系统工作流程 | 第26页 |
3.3 数据采集模块硬件组成及功能 | 第26-36页 |
3.3.1 激光测距 | 第27-28页 |
3.3.2 激光测距传感器选型 | 第28-29页 |
3.3.3 激光测距传感器布置方案研究 | 第29-31页 |
3.3.4 调节机构设计分析 | 第31-34页 |
3.3.5 数据采集平台及采集板卡 | 第34页 |
3.3.6 数据采集模块保护装置 | 第34-35页 |
3.3.7 光电开关 | 第35-36页 |
3.4 无线通讯模块硬件组成及功能 | 第36-41页 |
3.4.1 无线交换机 | 第37页 |
3.4.2 无线AP分类及布置 | 第37-39页 |
3.4.3 增益天线 | 第39-40页 |
3.4.4 无线AP保护装置 | 第40页 |
3.4.5 无线手持终端 | 第40-41页 |
3.5 辅助设备 | 第41-42页 |
3.5.1 光纤收发器 | 第41页 |
3.5.2 光缆接续盒 | 第41-42页 |
3.5.3 光纤终端盒 | 第42页 |
3.5.4 防护层 | 第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行驶跑偏测试系统软件开发 | 第44-65页 |
4.1 LabVIEW简介 | 第44-46页 |
4.1.1 LabVIEW的功能 | 第44-45页 |
4.1.2 LabVIEW项目管理器 | 第45-46页 |
4.2 无线通讯模块 | 第46-51页 |
4.2.1 通讯协议选择 | 第46-47页 |
4.2.2 无线通讯工作流程 | 第47-49页 |
4.2.3 无线通讯指令定义 | 第49页 |
4.2.4 无线通讯问题及新策略 | 第49-51页 |
4.3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 第51-59页 |
4.3.1 LabVIEW中数据采集函数 | 第51-52页 |
4.3.2 数据采集 | 第52-53页 |
4.3.3 数据分析处理 | 第53-59页 |
4.4 生产网络模块 | 第59页 |
4.5 主程序模块 | 第59-63页 |
4.5.1 动态调用VI | 第60页 |
4.5.2 用户界面 | 第60-61页 |
4.5.3 数据库 | 第61-63页 |
4.6 试验验证 | 第63-6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行驶跑偏测试系统的标定 | 第65-70页 |
5.1 标定方案研究 | 第65-69页 |
5.1.1 标定方案研究 | 第65-68页 |
5.1.2 标定系统设计 | 第68-69页 |
5.2 标定过程 | 第6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测试误差分析 | 第70-81页 |
6.1 车身曲面影响 | 第70-71页 |
6.2 系统静态标定误差 | 第71-73页 |
6.3 驶入角影响 | 第73-78页 |
6.4 自身精度影响 | 第78-8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1-83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81-8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