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来源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4.1 重庆近代城市史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1.4.2 旧城改造规划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近代重庆城市发展概况 | 第22-37页 |
2.1 近代重庆城市建设的发展 | 第22-24页 |
2.2 旧城改造规划的历史演变 | 第24-31页 |
2.2.1 近代化探索与局部改造(1876-1921) | 第24-25页 |
2.2.2 市制建立与全面旧城改造(1921-1937) | 第25-28页 |
2.2.3 战时御灾防卫与战后重建(1937-1949) | 第28-31页 |
2.3 市政机关的沿革 | 第31-36页 |
2.3.1 市政机关的萌芽 | 第32-33页 |
2.3.2 市政机关的完善 | 第33-34页 |
2.3.3 市府组织的变迁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市政管理机制与旧城改造实践 | 第37-41页 |
3.1 市政管理机制运行特征 | 第37-38页 |
3.1.1 市政架构和管理的完备 | 第37页 |
3.1.2 参议制度的引入 | 第37-38页 |
3.1.3 对专业人才的重视 | 第38页 |
3.2 旧城改造规划实践内容 | 第38页 |
3.3 旧城改造相关制度思想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道路交通规划与改造 | 第41-56页 |
4.1 街道整理改造 | 第41-45页 |
4.1.1 整理马路经过街道 | 第41-43页 |
4.1.2 整理其他僻静街巷 | 第43-44页 |
4.1.3 改修街道路面 | 第44-45页 |
4.2 沿河与城门交通改善 | 第45-48页 |
4.2.1 拆除城墙修筑马路 | 第45-46页 |
4.2.2 建设码头连接水陆交通 | 第46-48页 |
4.3 街巷到马路建设 | 第48-55页 |
4.3.1 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 | 第48-54页 |
4.3.2 公路土地收用与补偿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公共事业的兴建与改造 | 第56-63页 |
5.1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第56-59页 |
5.1.1 兴建城市公园 | 第56-58页 |
5.1.2 建设图书馆和公共体育场 | 第58页 |
5.1.3 开辟商业场 | 第58-59页 |
5.2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 第59-62页 |
5.2.1 自来水工程 | 第59-61页 |
5.2.2 电力电灯工程 | 第61-62页 |
5.2.3 通讯设施改善 | 第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旧城改造思想特征分析 | 第63-66页 |
6.1 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 第63页 |
6.2 公众参与在旧城改造中的体现 | 第63页 |
6.3 道路与公共事业的改造的特征 | 第63-65页 |
6.3.1 马路主义的城市规划 | 第63-64页 |
6.3.2 土地与经济的可持续利用 | 第64页 |
6.3.3 收用土地的公平补偿制度 | 第64页 |
6.3.4 民生主义的旧城改造 | 第64-65页 |
6.4 地域文化特色的旧城改造规划 | 第65-6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旧城改造规划总结 | 第66页 |
7.2 经验启示与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A 图片目录 | 第72-75页 |
附录 B 表格目录 | 第75-76页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