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感化互动的博展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2-16页 |
1.1.1 博展产业的蓬勃发展 | 第12-14页 |
1.1.2 “受众”时代的来临 | 第14-15页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3 课题创新点 | 第20-21页 |
1.4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3页 |
1.4.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课题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2章 博展空间中的情感化互动设计概念及发展综述 | 第23-29页 |
2.1 博展空间的定义与分类 | 第23-24页 |
2.1.1 博展空间的定义 | 第23页 |
2.1.2 博展空间的分类 | 第23-24页 |
2.2 博展空间展示设计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2.2.1 博展空间发展侧重点的演变 | 第24-25页 |
2.2.2 展示设计中互动意识的觉醒 | 第25-26页 |
2.3 情感化互动的定义与提出 | 第26-29页 |
2.3.1 情感化互动的定义 | 第26页 |
2.3.2 情感化互动的提出 | 第26-29页 |
第3章 展示设计中情感化互动构成要素分析 | 第29-60页 |
3.1 情感化互动中的主体——受众 | 第29-40页 |
3.1.1 受众的需求与分类 | 第29-32页 |
3.1.2 受众的参观行为分析 | 第32-35页 |
3.1.3 受众的情感反馈 | 第35-40页 |
3.2 情感化互动的客体——展示环境 | 第40-56页 |
3.2.1 博展建筑外观及建筑周边环境 | 第41-43页 |
3.2.2 展示空间的功能分配与面积配比 | 第43-45页 |
3.2.3 展示环境中的空间序列组织 | 第45-49页 |
3.2.4 个体展示空间的组成要素 | 第49-50页 |
3.2.5 展示环境中的科技应用 | 第50-56页 |
3.3 受众情感诉求与展示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 第56-60页 |
3.3.1 受众分类的片面性 | 第56-57页 |
3.3.2 展示信息的单向传播 | 第57-58页 |
3.3.3 人际互动关系的缺失 | 第58页 |
3.3.4 受众“博物馆参观疲劳” | 第58页 |
3.3.5 科技应用的绝对性与浅表性 | 第58-60页 |
第4章 博展空间中情感化互动设计的优化策略 | 第60-79页 |
4.1 博展空间中情感化互动的设计原则 | 第60-62页 |
4.1.1 注重受众群体照顾的全面性原则 | 第60页 |
4.1.2 注重展示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原则 | 第60页 |
4.1.3 注重受众情感调动的起伏性原则 | 第60-61页 |
4.1.4 注重科技手段应用的深度性原则 | 第61页 |
4.1.5 注重科技设备维护的持续性原则 | 第61-62页 |
4.2 博展空间中情感化互动设计的具体举措 | 第62-73页 |
4.2.1 受众参观路线的优化 | 第62-64页 |
4.2.2 展示环境的再设计 | 第64-70页 |
4.2.3 科技的深度应用 | 第70-73页 |
4.3 博展空间中情感化互动设计的一般流程 | 第73-77页 |
4.3.1 展览定位 | 第74页 |
4.3.2 内容设计 | 第74-75页 |
4.3.3 技术研发 | 第75-76页 |
4.3.4 形式设计 | 第76-77页 |
4.4 博展空间中情感化互动的设计评估 | 第77-79页 |
4.4.1 建成开放前的自我评估 | 第77页 |
4.4.2 建成开放后的受众反馈 | 第77-79页 |
第5章 结语与思考 | 第79-81页 |
5.1 本文研究总结 | 第79页 |
5.2 本文研究不足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