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激光透射连接基本原理 | 第14页 |
1.3 激光透射连接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1.4 激光透射连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国内外现状评述与本课题的提出 | 第19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7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聚合物表面改性 | 第21-31页 |
2.1 实验设备 | 第21-26页 |
2.1.1 DILAS半导体激光器 | 第21页 |
2.1.2 UTM4104型电子万能实验机 | 第21-22页 |
2.1.3 VHX-1000C型基恩士超景深电子显微镜 | 第22-23页 |
2.1.4 HD-1B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仪 | 第23-24页 |
2.1.5 OCAH200型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 | 第24页 |
2.1.6 DB-3828型电子干燥箱 | 第24-25页 |
2.1.7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第25-26页 |
2.1.8 KQ3200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 | 第26页 |
2.2 聚合物表面改性 | 第26-30页 |
2.2.1 溶液处理方法 | 第27-28页 |
2.2.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 | 第28页 |
2.2.3 表面接枝法 | 第28-29页 |
2.2.4 离子注入改性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改性聚苯乙烯与激光表面处理的钛激光透射连接实验及机理研究 | 第31-52页 |
3.1 实验材料介绍 | 第31页 |
3.1.1 聚苯乙烯(PS)特性介绍 | 第31页 |
3.1.2 钛(Ti)特性介绍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31-34页 |
3.2.1 试样准备 | 第32页 |
3.2.2 激光表面处理实验 | 第32-33页 |
3.2.3 氧等离子体处理实验 | 第33-34页 |
3.3 激光透射连接实验 | 第34-38页 |
3.3.1 不同处理方式的连接强度 | 第34-36页 |
3.3.2 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36-38页 |
3.4 连接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3.4.1 拉伸失效分析 | 第38-40页 |
3.5 连接机理分析 | 第40-50页 |
3.5.1 焊缝微观形貌实验 | 第40-41页 |
3.5.2 接触角与表面能实验 | 第41-44页 |
3.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实验 | 第44-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改性聚苯乙烯与激光表面处理的钛激光透射连接工艺研究 | 第52-68页 |
4.1 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第52-54页 |
4.1.1 响应面法介绍 | 第52页 |
4.1.2 中心复合设计法 | 第52-53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4.1.4 优化方法 | 第53-54页 |
4.2 工艺参数的筛选 | 第54-56页 |
4.3 工艺参数建模与分析 | 第56-67页 |
4.3.1 实验设计 | 第56-59页 |
4.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4.3.3 模型验证 | 第61页 |
4.3.4 工艺参数对连接强度影响分析 | 第61-65页 |
4.3.5 工艺参数优化 | 第65-66页 |
4.3.6 验证优化结果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改性聚苯乙烯与激光表面处理的钛激光透射连接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68-79页 |
5.1 温度场模拟理论 | 第68-71页 |
5.1.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68-69页 |
5.1.2 温度场理论分析 | 第69-70页 |
5.1.3 有限元求解方法 | 第70-71页 |
5.2 温度场模拟过程 | 第71-73页 |
5.2.1 前处理 | 第71-72页 |
5.2.2 对热源的加载和后处理过程 | 第72-73页 |
5.3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73-78页 |
5.3.1 温度场变化规律 | 第73-75页 |
5.3.2 激光功率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75-76页 |
5.3.3 连接速率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4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研究结果与总结 | 第79-81页 |
6.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科研情况及主要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