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油漆废渣的产生和成分 | 第10-14页 |
1.2.1 车用油漆的成分 | 第10-12页 |
1.2.2 油漆废渣的产生 | 第12-13页 |
1.2.3 油漆废渣的成分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3 油漆废渣现有的处理方法 | 第14-17页 |
1.3.1 回收利用法 | 第14-15页 |
1.3.2 焚烧及其预处理 | 第15-17页 |
1.3.3 处理方式总结 | 第17页 |
1.4 水热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1 处理剩余污泥 | 第18-19页 |
1.4.2 废弃生物质资源化 | 第19页 |
1.5 芬顿氧化法 | 第19-22页 |
1.5.1 芬顿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5.2 芬顿氧化法在污泥调理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6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6.1 研究目标 | 第22-2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水热法处理油漆废渣的研究 | 第25-44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9页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26-27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2页 |
2.3.1 碱对油漆废渣减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2 温度对油漆废渣减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3 水量对油漆废渣减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4 水热时间对油漆废渣减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5 水热法处理湿清漆渣 | 第33-34页 |
2.3.6 水热法处理色漆渣和底漆渣 | 第34-35页 |
2.3.7 SEM分析 | 第35-36页 |
2.3.8 元素分析 | 第36-38页 |
2.3.9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2.3.10 热重分析 | 第40-42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42-44页 |
第3章 芬顿氧化法预处理水热废液的研究 | 第44-56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4-45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45-46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3.3.1 水热条件对水热废液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2 响应面法优化水热废液的芬顿氧化处理 | 第48-53页 |
3.3.3 实验条件的进一步优化 | 第53-54页 |
3.3.4 三种油漆废渣水热废液的处理 | 第54页 |
3.3.5 油漆废渣水热减量和水热废液芬顿预处理的组合工艺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55-56页 |
第4章 芬顿氧化法处理油漆废渣的研究 | 第56-71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6-57页 |
4.2.2 计量方法和实验过程 | 第57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57-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4.3.1 FeSO_4用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2 H_2O_2用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3 温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4页 |
4.3.5 芬顿氧化法处理三种油漆废渣 | 第64-65页 |
4.3.6 SEM分析 | 第65-66页 |
4.3.7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4.3.8 元素分析 | 第67页 |
4.3.9 热重分析 | 第67-69页 |
4.3.10 芬顿氧化法处理油漆废渣的机理 | 第69-70页 |
4.4 本章小节 | 第70-71页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1-73页 |
5.1 总结 | 第71页 |
5.2 工艺比较 | 第71-72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