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汉画像石的变迁与样式风格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的范围 | 第12页 |
| (三)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 (四) 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伏羲女娲”的起源与演变 | 第13-21页 |
| (一) “伏羲女娲”的起源 | 第13-15页 |
| (二) “伏羲女娲”汉画像石分布情况 | 第15-21页 |
| 1、时间、地域环境 | 第17-19页 |
| 2、文化环境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伏羲女娲”造型与形式之变迁分析 | 第21-25页 |
| (一) “伏羲女娲”造型分析 | 第21-23页 |
| 1、人物形象 | 第21页 |
| 2、构图风格 | 第21-22页 |
| 3、情景塑造 | 第22-23页 |
| (二) “伏羲女娲”之形式美分析 | 第23-25页 |
| 1、概括与整体的统一 | 第23页 |
| 2、变形与夸张的和谐 | 第23-24页 |
| 3、对称与均衡的协调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伏羲女娲”之样式与其它汉画像石样式比较 | 第25-34页 |
| (一) 样式比较 | 第25-31页 |
| 1、“伏羲女娲”之构图与样式 | 第28-29页 |
| 2、“伏羲女娲”与西王母伏羲女娲画像石样式比较 | 第29-31页 |
| (二) 变迁与承续关系 | 第31-34页 |
| 1、样式之变迁 | 第32-33页 |
| 2、风格之变迁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伏羲女娲”的变迁之价值 | 第34-41页 |
| (一) 变迁的样式风格形成之途径 | 第34-36页 |
| 1、变迁与承继 | 第34-35页 |
| 2、变迁与演化 | 第35-36页 |
| (二) 变迁的承续造型艺术的价值 | 第36-41页 |
| 1、变迁与形神 | 第36-37页 |
| 2、变迁与取舍 | 第37-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注释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图片 | 第46-52页 |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