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结构耐久性问题 | 第12-16页 |
1.2.1 钢筋混凝土锈蚀机理 | 第14-15页 |
1.2.2 锈蚀产生的危害 | 第15-16页 |
1.3 自修复混凝土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 第16-24页 |
1.3.1 水泥基体自我修复 | 第17-18页 |
1.3.2 管式自修复混凝土 | 第18-20页 |
1.3.3 微生物自修复混凝土 | 第20-21页 |
1.3.4 微胶囊修复方法 | 第21-24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 | 第24-28页 |
1.4.1 研究层次及内容 | 第24-2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微胶囊制备与表征技术 | 第28-37页 |
2.1 微胶囊设计 | 第28-30页 |
2.1.1 芯材选择与优化过程 | 第28页 |
2.1.2 壁材选择与优化过程 | 第28-30页 |
2.2 微胶囊制备技术与制作过程 | 第30-32页 |
2.2.1 微胶囊制备技术 | 第30-31页 |
2.2.2 微胶囊制备过程 | 第31-32页 |
2.3 微胶囊性能表征方法 | 第32-36页 |
2.3.1 基础性能表征方法 | 第33页 |
2.3.2 X射线层析成像技术 | 第33-36页 |
2.3.2.1 X-rayCT理论背景 | 第34-35页 |
2.3.2.2 X-rayμCT测试设备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亚硝酸钠微胶囊系统及其性能表征 | 第37-54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微胶囊的基础性能 | 第37-40页 |
3.3 亚硝酸钠/乙基纤维素系统修复过程研究 | 第40-52页 |
3.3.1 理论背景 | 第40-41页 |
3.3.1.1 亚硝酸钠微胶囊的作用机理 | 第40页 |
3.3.1.2 锈蚀分析理论 | 第40-41页 |
3.3.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41-45页 |
3.3.2.1 样品制备 | 第42-43页 |
3.3.2.2 干湿循环加速试验 | 第43-44页 |
3.2.2.3 钢筋锈蚀过程追踪 | 第44-45页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3.3.3.1 NaNO_2/EC化学自修复系统时变过程追踪 | 第45-48页 |
3.3.3.2 NaNO_2/EC化学自修复系统缓蚀量化分析 | 第48-50页 |
3.3.3.3 XCT结果量化验证 | 第50-52页 |
3.3.4 胶囊释放结果表征 | 第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单氟磷酸钠微胶囊系统及其性能表征 | 第54-67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微胶囊阻锈机理 | 第54-55页 |
4.3 微胶囊的基础性能 | 第55-57页 |
4.4 MFP/EC微胶囊化学修复微胶囊修复研究方案 | 第57-65页 |
4.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7-59页 |
4.4.1.1 样品制备 | 第58页 |
4.4.1.2 加速试验 | 第58-59页 |
4.4.1.3 钢筋锈蚀过程追踪 | 第59页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4.4.2.1 MFP/EC胶囊化学自修复系统劣化过程追踪 | 第59-61页 |
4.4.2.2 MFP/EC化学自修复系统缓蚀量化表征 | 第61-64页 |
4.4.2.3 胶囊释放验证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71页 |
5.2.1 课题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5.2.2 工程应用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