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灵山村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缘起第11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历程与实践第13-16页
        1.3.1 国外传统村落发展历程与实践第13-15页
        1.3.2 国内传统村落发展历程与实践第15-16页
    1.4 保护与发展相关理论第16-18页
    1.5 相关概念第18-19页
        1.5.1 传统村落的概念第18-19页
        1.5.2 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第19页
        1.5.3 保护和发展的概念第19页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9-22页
        1.6.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6.2 论文研究框架第20-22页
第2章 灵山村调研第22-57页
    2.1 灵山村基本情况概述第22-27页
        2.1.1 基本概况第22-23页
        2.1.2 自然条件第23-24页
        2.1.3 产业概况第24-25页
        2.1.4 政府扶持情况第25-27页
    2.2 整体空间形态分析第27-31页
        2.2.1 外部空间形态第27-28页
        2.2.2 内部空间形态第28-31页
    2.3 建筑形态分析第31-44页
        2.3.1 建筑分类第31-34页
        2.3.2 居住建筑第34-37页
        2.3.3 宗教建筑第37-42页
        2.3.4 祭祀建筑与旌表设施第42-44页
    2.4 街巷和水系空间形态分析第44-49页
        2.4.1 街巷第44-46页
        2.4.2 水街第46-47页
        2.4.3 石板桥第47-49页
        2.4.4 水街界面第49页
    2.5 建筑雕刻第49-52页
        2.5.1 砖雕第50-51页
        2.5.2 石雕第51页
        2.5.3 木雕第51-52页
    2.6 发展演变历史第52-54页
        2.6.1 定居发展阶段(唐末至宋)第53页
        2.6.2 鼎盛阶段(明清时期)第53页
        2.6.3 衰弱阶段(清末)第53-54页
        2.6.4 再发展阶段(土地改革后—至今)第54页
    2.7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第54-57页
        2.7.1 故事传说第54-55页
        2.7.2 风俗习惯第55页
        2.7.3 名人辈出第55-56页
        2.7.4 宗教文化第56-57页
第3章 灵山村分析第57-60页
    3.1 灵山村现有条件第57-58页
        3.1.1 优美的自然景观第57页
        3.1.2 完整的村落空间第57页
        3.1.3 独具特色的街巷和水系第57-58页
        3.1.4 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58页
    3.2 灵山村的问题第58-60页
        3.2.1 整体空间景点少第58页
        3.2.2 建筑空间同质化第58页
        3.2.3 建筑缺少活态利用第58页
        3.2.4 公共配套服务不完备第58-60页
第4章 国内外案例研究第60-72页
    4.1 国内案例第60-66页
        4.1.1 台湾淘米村第60-62页
        4.1.2 莫干山第62-63页
        4.1.3 成都五朵金花第63-66页
    4.2 国外案例第66-68页
        4.2.1 日本古川町第66-67页
        4.2.2 韩国梨花村第67-68页
    4.3 案例小结第68-72页
        4.3.1 保护与优化自然景观第68-69页
        4.3.2 保留和完善村落格局第69页
        4.3.3 活态利用积极营造第69-70页
        4.3.4 科学规划积极宣传第70-72页
第5章 灵山村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第72-95页
    5.1 灵山村整体规划第72-78页
        5.1.1 规划原则第72页
        5.1.2 整体定位第72-73页
        5.1.3 规划结构第73-78页
    5.2 整体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第78-80页
        5.2.1 保护对象第78页
        5.2.2 保护与利用原则第78页
        5.2.3 保护与利用策略第78-80页
    5.3 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第80-83页
        5.3.1 保护与整治对象第80-81页
        5.3.2 保护与利用原则第81-82页
        5.3.3 保护与利用策略第82-83页
    5.4 街巷、水系的保护与利用策略第83-87页
        5.4.1 保护对象第83-84页
        5.4.2 保护与利用原则第84-85页
        5.4.3 保护与利用策略第85-87页
    5.5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利用策略第87-91页
        5.5.1 保护对象第87页
        5.5.2 保护与利用原则第87页
        5.5.3 保护与利用策略第87-91页
    5.6 产业多元化第91-92页
        5.6.1 延伸农产品产业链第91页
        5.6.2 发扬竹编工艺第91页
        5.6.3 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第91-92页
    5.7 发展主体多元第92-95页
        5.7.1 政府支持第92-93页
        5.7.2 村民自治第93页
        5.7.3 社会帮扶第93-95页
第6章 保护与发展总结第95-97页
    6.1 总结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附录 1:灵山村航拍照片第100-108页
附录 2: 灵山村问卷第108-110页
附录 3:灵山村建筑编号及改造分类第110-111页
附录 4:保护建筑一览表:第111-113页
附录 5:重要历史建筑一览表:第113-116页
附录 6:一般历史建筑一览表:第116-117页
附录 7:拆除建筑一览表:第117-121页
附录 8:灵山村商业建筑一览表:第121-123页
致谢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纳尺度外掺材料对碱矿渣胶凝材料硬化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下一篇:原真性视角下民宿空间设计研究--以大鹏所城民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