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特征的矢量地图无损数字水印算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基于空间域的水印算法 | 第11-12页 |
1.2.2 基于变换域的水印算法 | 第12-13页 |
1.2.3 可逆水印算法 | 第13-14页 |
1.2.4 零水印算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矢量地图数字水印技术基础 | 第18-28页 |
2.1 数字水印技术 | 第18-21页 |
2.1.1 数字水印定义和特征 | 第18-19页 |
2.1.2 数字水印分类 | 第19页 |
2.1.3 关键技术 | 第19-21页 |
2.2 矢量地图数据模型及空间特征 | 第21-23页 |
2.2.1 矢量地图数据模型 | 第21-22页 |
2.2.2 矢量地图空间特征 | 第22-23页 |
2.3 矢量地图数字水印攻击方法 | 第23-25页 |
2.4 矢量地图数字水印算法评价 | 第25-27页 |
2.4.1 矢量地图水印容量 | 第25-26页 |
2.4.2 矢量地图水印算法误差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QR码的差值扩张可逆水印算法 | 第28-39页 |
3.1 QR码技术 | 第28-30页 |
3.1.1 QR码结构 | 第28-29页 |
3.1.2 QR码特征 | 第29-30页 |
3.2 差值扩张可逆水印技术 | 第30-32页 |
3.2.1 基于图像的差值扩张可逆水印算法 | 第30-31页 |
3.2.2 基于矢量地图的差值扩张可逆水印算法 | 第31-32页 |
3.3 基于QR码的差值扩张矢量地图可逆水印 | 第32-36页 |
3.3.1 算法概述 | 第32-33页 |
3.3.2 水印信息生成 | 第33-34页 |
3.3.3 水印信息嵌入 | 第34-35页 |
3.3.4 水印信息提取及数据恢复 | 第35-36页 |
3.4 实验及分析 | 第36-38页 |
3.4.1 可视化测试及分析 | 第37页 |
3.4.2 水印容量和误差分析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基于DWT-SVD的零水印算法 | 第39-52页 |
4.1 零水印技术 | 第39-41页 |
4.1.1 零水印框架模型 | 第39-40页 |
4.1.2 矢量地图零水印框架模型 | 第40-41页 |
4.2 算法数学基础 | 第41-43页 |
4.2.1 离散小波变换(DWT) | 第41页 |
4.2.2 奇异值分解(SVD) | 第41-43页 |
4.3 基于DWT-SVD的零水印算法 | 第43-47页 |
4.3.1 算法概述 | 第43页 |
4.3.2 特征点提取 | 第43-44页 |
4.3.3 零水印构造 | 第44-46页 |
4.3.4 零水印提取 | 第46-47页 |
4.3.5 零水印认证机制 | 第47页 |
4.4 实验及分析 | 第47-50页 |
4.4.1 鲁棒性测试及分析 | 第48-49页 |
4.4.2 区分度测试及分析 | 第49-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矢量地图数字水印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2-59页 |
5.1 开发环境 | 第52-53页 |
5.1.1 QGIS简介 | 第52页 |
5.1.2 QGIS二次开发 | 第52-53页 |
5.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第53-54页 |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54页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第54-58页 |
5.4.1 系统主界面 | 第54-55页 |
5.4.2 用户信息验证登录模块 | 第55-56页 |
5.4.3 水印信息生成 | 第56-57页 |
5.4.4 水印信息嵌入 | 第57-58页 |
5.4.5 水印信息提取及验证 | 第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1 结论 | 第59页 |
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