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5-17页 |
1.3.2 关于人群踩踏事故原因的相关研究 | 第17-21页 |
1.3.3 关于人群踩踏事故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3.4 关于人群疏散的相关研究 | 第23-24页 |
1.3.5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第2章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及演化的基本理论 | 第29-46页 |
2.1 人群运动、人群聚集与人群踩踏 | 第29-34页 |
2.1.1 人群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 第29-30页 |
2.1.2 人群集聚的内涵和分类 | 第30-33页 |
2.1.3 人群踩踏的界定及特征 | 第33-34页 |
2.2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与演化的界定 | 第34-38页 |
2.2.1 人群踩踏事故的触发 | 第34-36页 |
2.2.2 人群踩踏事故的演化 | 第36-37页 |
2.2.3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与演化的链式关系 | 第37-38页 |
2.3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与演化的3P研究范式 | 第38-45页 |
2.3.1 3P范式的描述 | 第38-39页 |
2.3.2 物理维度 | 第39-41页 |
2.3.3 心理维度 | 第41-42页 |
2.3.4 地理维度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人群踩踏事故的触发机理分析 | 第46-72页 |
3.1 基于扎根理论的触发因素分析及概念模型 | 第46-56页 |
3.1.1 资料获取 | 第46-47页 |
3.1.2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因素的开放式编码 | 第47-53页 |
3.1.3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因素的主轴式编码 | 第53-55页 |
3.1.4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因素的选择式编码 | 第55页 |
3.1.5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因素的概念模型 | 第55-56页 |
3.2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人群踩踏事故触发逻辑分析 | 第56-66页 |
3.2.1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因素ISM要素选择 | 第56-58页 |
3.2.2 基于人群踩踏事件触发因素的相互关系构建邻接矩阵 | 第58-61页 |
3.2.3 风险因素的可达矩阵与层次化 | 第61-64页 |
3.2.4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64-66页 |
3.3 人群踩踏事故触发临界点及触发条件分析 | 第66-71页 |
3.3.1 人群踩踏事故的触发临界点分析 | 第66-68页 |
3.3.2 基于3P研究范式的人群踩踏事故触发条件分析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人群踩踏事故的演化机理分析 | 第72-121页 |
4.1 人群踩踏事故演化的生命周期模型及仿真 | 第72-81页 |
4.1.1 人群踩踏事故的生命周期特征分析 | 第72页 |
4.1.2 人群踩踏事故演化的生命周期分析 | 第72-74页 |
4.1.3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人群踩踏事故演化模型 | 第74-80页 |
4.1.4 人群踩踏事故演化的生命周期判断 | 第80-81页 |
4.2 基于情绪传染的人群踩踏事故演化及仿真分析 | 第81-92页 |
4.2.1 人群踩踏情绪传染机理的概念模型 | 第81-82页 |
4.2.2 模型假设 | 第82-83页 |
4.2.3 模型构建 | 第83页 |
4.2.4 稳定性及阈值分析 | 第83-86页 |
4.2.5 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86-92页 |
4.3 异常行为下的人群踩踏事故演化及仿真分析 | 第92-106页 |
4.3.1 异常行为的分类 | 第93页 |
4.3.2 基于视频的异常行为分析 | 第93-97页 |
4.3.3 基于 Pathfinder 仿真的异常行为演化分析 | 第97-104页 |
4.3.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4-106页 |
4.4 人群踩踏事故演化的多方博弈模型 | 第106-119页 |
4.4.1 行人之间的策略选择演化博弈分析 | 第106-110页 |
4.4.2 管理者与行人的策略选择演化分析 | 第110-119页 |
4.4.3 博弈结果分析 | 第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5章 基于触发—演化链条的人群踩踏事故的风险控制 | 第121-152页 |
5.1 基于触发-演化链条的风险控制思路 | 第121-125页 |
5.1.1 总体思路 | 第121-122页 |
5.1.2 人群踩踏事故风险控制的两步控制原理 | 第122-125页 |
5.2 人群踩踏事故的预防性控制分析 | 第125-137页 |
5.2.1 针对人群聚集活动的预防性风险控制 | 第125-132页 |
5.2.2 针对特定场地的预防性风险控制 | 第132-137页 |
5.3 人群踩踏事故的救援性控制分析 | 第137-144页 |
5.3.1 视频图像背景建模的基本原理 | 第137-139页 |
5.3.2 基于视频分析的人群密度初判 | 第139-143页 |
5.3.3 人群聚集风险分级 | 第143页 |
5.3.4 基于不同风险等级的救援性控制策略 | 第143-144页 |
5.4 新技术在人群踩踏事故风险控制中应用的思路 | 第144-150页 |
5.4.1 人群踩踏事故风险控制的一般策略 | 第144-147页 |
5.4.2 基于技术创新的人群踩踏事故风险管理 | 第147-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2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以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例 | 第152-182页 |
6.1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回顾 | 第152-154页 |
6.2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触发机理分析 | 第154-156页 |
6.2.1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触发因素分析 | 第154-155页 |
6.2.2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触发条件分析 | 第155-156页 |
6.3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演化模拟 | 第156-175页 |
6.3.1 仿真模型构建 | 第156-159页 |
6.3.2 正常疏散下的仿真模拟 | 第159-165页 |
6.3.3 存在人流对冲的仿真模拟 | 第165-171页 |
6.3.4 事发楼梯人流对冲下的人群疏散演化分析 | 第171-174页 |
6.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74-175页 |
6.4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风险控制分析 | 第175-180页 |
6.4.1 上海外滩人群踩踏风险控制的已有策略分析 | 第175-177页 |
6.4.2 上海外滩人群踩踏风险防范的两步控制分析 | 第177-180页 |
6.5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启示 | 第180-181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82-186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82-183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183-18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84-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
参考文献 | 第187-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98-200页 |
附录 | 第200-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