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韩国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中国大陆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3 台湾地区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1.3.1 研究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1.3.2 内容与结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厦金关系的演变与影响 | 第24-41页 |
2.1 两岸关系背景下厦金关系的演变 | 第24-28页 |
2.1.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厦金关系的发展 | 第25-26页 |
2.1.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厦金关系的发展 | 第26-27页 |
2.1.3 厦金关系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2.2 厦金“小三通”的实现及其影响 | 第28-41页 |
2.2.1 “小三通”的提出历程 | 第29-30页 |
2.2.2 “小三通”产生的历史原因 | 第30-31页 |
2.2.3 实现“小三通”对厦金关系的影响 | 第31-38页 |
2.2.4 “小三通”的发展方向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朝韩推进“三通”机制建设的过程 | 第41-48页 |
3.1 体制竞争和对决时期(1960年代至1970年代) | 第41-43页 |
3.1.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朝鲜主导提出建议 | 第41-42页 |
3.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朝韩“同床异梦” | 第42-43页 |
3.2 朝韩合作和三通准备期(1980年代至1997年) | 第43-44页 |
3.3 朝韩和解与合作期(1998年至2007年) | 第44-45页 |
3.3.1 金大中政府(1998年至2002年) | 第44页 |
3.3.2 卢武铉政府(2003年至2007年) | 第44-45页 |
3.4 朝韩紧张对峙期(2008年至2016年) | 第45-48页 |
3.4.1 李明博政府(2008年至2012年) | 第45-46页 |
3.4.2 朴槿惠政府(2013年至2016年)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朝韩“三通”的实践:以“开城工业园区”为例 | 第48-65页 |
4.1 朝韩“开城工业园区”推进背景 | 第48-49页 |
4.2 朝韩“开城工业园区”推进过程 | 第49-62页 |
4.2.1 “开城工业园区”准备期(2000年至2004年) | 第51-54页 |
4.2.2 “开城工业园区”“成长期”(2005年至2007年) | 第54-57页 |
4.2.3 “开城工业园区”“停滞和暂停期”(2008年至2013年8月) | 第57-59页 |
4.2.4 “开城工业园区”“二次成长期”(2013年9月至2016年1月)和全面中断(2016年2月) | 第59-62页 |
4.3 朝韩“开城工业园区”意义和成果 | 第62-65页 |
4.3.1 政治领域 | 第62-63页 |
4.3.2 经济领域 | 第63页 |
4.3.3 军事领域 | 第63-64页 |
4.3.4 社会文化领域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厦金关系与开城工业园区的比较 | 第65-73页 |
5.1 厦金关系与开城工业园区的相同点 | 第65-66页 |
5.2 厦金关系与开城工业园区的差异点 | 第66-70页 |
5.3 开城工业园区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70-73页 |
5.3.1 开发计划延迟 | 第70-71页 |
5.3.2 原产地标识问题 | 第71页 |
5.3.3 瓦森纳协定(WA: Wassenaar Arrangement)和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 第71-72页 |
5.3.4 三通问题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厦金关系对朝韩“三通”的启示 | 第73-82页 |
6.1 从民间交流到官方交流的发展 | 第73-76页 |
6.2 从经贸交流到政治统一的发展 | 第76-78页 |
6.3 克服阻碍交流的不利因素 | 第78-81页 |
6.4 从区域试点向全面“三通”推进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2-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