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博弈论方法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7-19页 |
2 私募股权基金投后管理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2.1 投后管理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 第19页 |
2.1.2 投后管理 | 第19-20页 |
2.2 私募股权基金投后管理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现代契约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管理博弈论 | 第22页 |
2.2.4 合作博弈理论 | 第22-26页 |
3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投后管理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3.1 投后管理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3.1.1 防范风险层面 | 第26页 |
3.1.2 增值服务层面 | 第26-27页 |
3.1.3 人力资本应用层面 | 第27页 |
3.2 投后管理的方式 | 第27-29页 |
3.2.1 风险监控 | 第27-28页 |
3.2.2 提供增值服务 | 第28-29页 |
3.3 投后管理的模式 | 第29-31页 |
3.3.1 投资团队负责制 | 第29-30页 |
3.3.2 投后管理团队负责制 | 第30页 |
3.3.3 投资+投后团队负责制 | 第30-31页 |
3.3.4 增值服务子公司负责 | 第31页 |
3.4 投后管理的博弈特点 | 第31-33页 |
3.4.1 私募股权基金与被投企业 | 第32-33页 |
3.4.2 私募股权基金联合投资方 | 第33页 |
3.5 投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3.5.1 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 | 第33-34页 |
3.5.2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增值服务能力差 | 第34-35页 |
4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新三板挂牌企业投后管理的博弈模型分析 | 第35-47页 |
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5-36页 |
4.2 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 | 第36-39页 |
4.2.1 完全信息下的博弈机制分析 | 第36-37页 |
4.2.2 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机制分析(无串谋) | 第37页 |
4.2.3 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分析(有串谋) | 第37-39页 |
4.3 合作博弈模型分析 | 第39-47页 |
4.3.1 特征函数 | 第39-40页 |
4.3.2 分配机制 | 第40-44页 |
4.3.3 分配机制改进 | 第44-47页 |
5 强化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后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7-51页 |
5.1 尽可能采取联合投资方式 | 第47-48页 |
5.2 创新对投资方的激励方式 | 第48页 |
5.3 提升投后人员的责任和能力 | 第48-49页 |
5.4 深化监督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 第49页 |
5.5 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机制 | 第49-51页 |
6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