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一) 核心概念 | 第18-23页 |
1.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8-20页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第20页 |
3. 土家族“撒叶尔荷” | 第20-23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1. 公共利益理论 | 第23页 |
2. 责任政府理论 | 第23-25页 |
三、“土家族撒叶儿嗬”保护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 第25-39页 |
(一) “土家族撒叶儿嗬”保护与传承的历程 | 第25-27页 |
1. 搜集整理阶段 | 第25-26页 |
2. 研究创作阶段 | 第26页 |
3. 立法保护阶段 | 第26-27页 |
(二) “土家族撒叶儿嗬”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 第27-32页 |
1. 政府主导,全面有序实施传统文化生态保护 | 第27-28页 |
2. 以人为本,切实保护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 第28-30页 |
3. 搭建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 | 第30-31页 |
4. 整合资源,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第31页 |
5. 加大投入,确保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顺利实施 | 第31-32页 |
(三) “土家族撒叶儿嗬”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9页 |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 第33页 |
2. 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舞蹈受众萎缩 | 第33-34页 |
3. “土家族撒叶儿嗬”传承艺人缺乏 | 第34页 |
4. “土家族撒叶儿嗬”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 | 第34-35页 |
5. “土家族撒叶儿嗬”经费保障不足 | 第35-36页 |
6. 工作体系薄弱,管理体制紊乱 | 第36-37页 |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遭到破坏 | 第37页 |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程度低 | 第37-38页 |
9. 保护“土家族撒叶儿嗬”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8-39页 |
四、地方政府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 第39-43页 |
(一) 地方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分析 | 第39-41页 |
1. 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改善“软环境”,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 第39-40页 |
2. 保护与传承有益于提高民众素质,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 第40页 |
3. 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文化强国 | 第40-41页 |
(二) 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理依据 | 第41-43页 |
1. 地方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理基础 | 第41页 |
2. 地方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 | 第41-43页 |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强化政府责任的对策 | 第43-48页 |
(一) 加强专业传承队伍的培养 | 第43-44页 |
1. 实施分类扶持 | 第43页 |
2. 重视非遗人才培养和储备,增强非遗发展后劲 | 第43-44页 |
3. 改进和完善传承人申报及评审制度 | 第44页 |
(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 | 第44-45页 |
1. 提高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 第44页 |
2. 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 第44-45页 |
(三) 吸引社团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第45页 |
1. 社会单位的参与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 第45页 |
2. 社团组织的参与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第45页 |
(四) 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 | 第45-46页 |
1. 增加地方政府保护经费 | 第45-46页 |
2. 拓展保护经费来源渠道 | 第46页 |
(五) 推进地方文化体制改革 | 第46-48页 |
1. 细化深化地方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 | 第46-47页 |
2. 充分发挥乡镇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