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叶顶泄漏抑制技术 | 第12-17页 |
1.2.1 叶顶间隙泄漏主动抑制技术 | 第12-14页 |
1.2.2 叶顶间隙泄漏被动抑制技术 | 第14-17页 |
1.3 自适应气膜密封技术 | 第17-19页 |
1.4 动压润滑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5 透平机械自适应气膜密封的提出 | 第21-22页 |
1.6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气膜密封理论分析模型 | 第23-43页 |
2.1 气膜密封结构与原理 | 第23-26页 |
2.1.1 气膜密封基本结构 | 第23-24页 |
2.1.2 气膜密封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2.1.3 气膜密封性能参数 | 第25-26页 |
2.2 气膜密封增效减振性能分析 | 第26页 |
2.2.1 流体泄漏抑制能力 | 第26页 |
2.2.2 气流激振抑制能力 | 第26页 |
2.3 气膜密封动压润滑理论 | 第26-31页 |
2.3.1 一维理论 | 第27-29页 |
2.3.2 二维理论 | 第29-31页 |
2.4 Whipple窄槽理论 | 第31-35页 |
2.5 Muijderman窄槽理论 | 第35-40页 |
2.6 Whipple理论和Muijderman理论的比较 | 第40-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Muijderman窄槽理论解析求解方法 | 第43-57页 |
3.1 Muijderman窄槽理论求解的局限性 | 第43-44页 |
3.2 Muijderman近似解的提出 | 第44-50页 |
3.2.1 Adomian分解法介绍 | 第44-46页 |
3.2.2 Muijderman理论近似解推导 | 第46-48页 |
3.2.3 近似解精确性分析 | 第48-50页 |
3.3 Muijderman显式解的提出 | 第50-55页 |
3.3.1 柯西积分定理介绍 | 第51页 |
3.3.2 Muijderman理论显式解推导 | 第51-54页 |
3.3.3 显式解精确性分析 | 第54-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气膜密封的数值模型及参数研究 | 第57-75页 |
4.1 基于可压缩雷诺方程的数值模型 | 第57-59页 |
4.2 数值模型与CFD的比较 | 第59-61页 |
4.3 窄槽理论精确性分析 | 第61-66页 |
4.4 槽型对气膜密封性能的影响 | 第66-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动压气膜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 第75-87页 |
5.1 气膜的形成 | 第75页 |
5.2 试验装置 | 第75-76页 |
5.3 基于ZXP-F6D系统的气膜测试 | 第76-79页 |
5.3.1 测试方法 | 第77-78页 |
5.3.2 测试过程和结果 | 第78-79页 |
5.4 基于IOtech652u系统的气膜测试 | 第79-82页 |
5.4.1 测试方法 | 第80页 |
5.4.2 测试过程和结果 | 第80-82页 |
5.5 理论模型 | 第82-83页 |
5.6 理论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83-8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工作介质对气膜密封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87-95页 |
6.1 过热蒸汽 | 第87页 |
6.2 过热蒸汽性质模型 | 第87-90页 |
6.2.1 理想气体模型 | 第87-89页 |
6.2.2 对比态定律压缩因子法 | 第89-90页 |
6.2.3 图表法和IAPWS-IF97法 | 第90页 |
6.3 汽轮机环境下气膜密封性能分析 | 第90-94页 |
6.3.1 过热蒸汽与空气和天然气的物性差异 | 第90-92页 |
6.3.2 介质差异对气膜密封性能的影响 | 第92-9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汽轮机叶顶复合密封增效减振性能分析 | 第95-107页 |
7.1 叶顶气膜复合密封的提出 | 第95-97页 |
7.2 叶顶复合密封气动性能分析 | 第97-102页 |
7.2.1 CFD模型和方法 | 第97-98页 |
7.2.2 结果分析 | 第98-102页 |
7.3 叶顶复合密封动力学分析 | 第102-105页 |
7.3.1 动力学模型 | 第102-103页 |
7.3.2 结果分析 | 第103-105页 |
7.4 叶顶复合密封强度分析 | 第105页 |
7.4.1 强度模型 | 第105页 |
7.4.2 结果分析 | 第10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07-109页 |
8.1 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8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