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四、汉语学界对英语汉学界研究成果的关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英语世界的《莺莺传》与《李娃传》研究历程及基本研究类型 | 第16-22页 |
1.1 大致研究历程 | 第16-21页 |
1.1.1 20世纪初期至80年代的研究 | 第16-18页 |
1.1.2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研究 | 第18-19页 |
1.1.3 21世纪至今的研究 | 第19-21页 |
1.2 基本研究类型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英语世界关于《莺莺传》与《李娃传》的主题研究 | 第22-32页 |
2.1 爱情主题中的对立与矛盾 | 第22-28页 |
2.1.1 爱情主题中“自我”与“社会”的矛盾 | 第22-24页 |
2.1.2 爱情主题中对“自我”与“社会道德”的选择 | 第24-26页 |
2.1.3 爱情主题中“自我”与“父权制度”的博弈 | 第26-28页 |
2.2 “伪爱情”主题研究 | 第28-30页 |
2.2.1 《莺莺传》:由“性情不合”论起 | 第28-29页 |
2.2.2 《李娃传》的“非真爱”主题研究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英语世界关于《莺莺传》与《李娃传》的人物研究 | 第32-45页 |
3.1 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新解读 | 第32-37页 |
3.1.1 崔莺莺人物形象的多种解读 | 第32-35页 |
3.1.2 李娃形象的重生、复原与矛盾 | 第35-37页 |
3.2 男主人公原型探佚 | 第37-43页 |
3.2.1 元稹是张生原型的讨论 | 第37-40页 |
3.2.2 荥阳生是荥阳郑氏的假设与讨论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英语世界关于《莺莺传》与《李娃传》的叙事学研究 | 第45-57页 |
4.1 《莺莺传》的叙事学研究 | 第45-49页 |
4.1.1 关于文备众体现象的研究 | 第45-47页 |
4.1.2 叙事中的“真实性” | 第47-48页 |
4.1.3 多重叙事视角 | 第48-49页 |
4.2 《李娃传》的叙事学研究 | 第49-55页 |
4.2.1 “标注联想”之词引发的讨论 | 第49-52页 |
4.2.2 从叙事结构到仪式意义的挖掘 | 第52-54页 |
4.2.3 “一枝花”与《李娃传》的故事渊源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英语世界的《莺莺传》与《李娃传》研究启示与反思 | 第57-61页 |
5.1 英语学界研究方法的类型与创新 | 第57-58页 |
5.2 英语学界研究新意义的阐发与带来的借鉴 | 第58-59页 |
5.3 英语学界研究中存在的误读或遮蔽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