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后喷技术 | 第11-13页 |
1.2.1 后喷技术的介绍 | 第11-12页 |
1.2.2 后喷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颗粒物的组成 | 第13-14页 |
1.3.1 颗粒物的组成介绍 | 第13-14页 |
1.3.2 颗粒物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4 F-T柴油和生物柴油 | 第14-18页 |
1.4.1 F-T柴油的介绍 | 第14-15页 |
1.4.2 F-T柴油的特性 | 第15-17页 |
1.4.3 F-T柴油对柴油机法规排放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1.5 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法规排放物的影响 | 第18-19页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9-21页 |
1.6.1 研究的意义 | 第19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试验设备及研究方法 | 第21-34页 |
2.1 发动机设备及试验方法 | 第21-25页 |
2.1.1 实验用发动机及燃油 | 第22-23页 |
2.1.2 测试仪器介绍 | 第23-24页 |
2.1.3 后喷调节系统及颗粒物采集系统 | 第24-25页 |
2.2 试验工况 | 第25-26页 |
2.2.1 实验工况的选择 | 第25页 |
2.2.2 后喷参数的选择 | 第25-26页 |
2.3 常规排气污染物测试系统和粒径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29页 |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理 | 第27-28页 |
2.4.2 FTIR制样方法 | 第28-29页 |
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29-31页 |
2.5.1 XPS原理 | 第29-31页 |
2.5.2 XPS制样方法 | 第31页 |
2.6 热重分析 | 第31-32页 |
2.6.1 TGA原理 | 第31-32页 |
2.6.2 TGA制样方法 | 第32页 |
2.7 小结 | 第32-34页 |
3 主后喷间隔对F-T柴油和生物柴油常规排放物的影响 | 第34-44页 |
3.1 气态污染物 | 第34-39页 |
3.1.1 NO_x排放 | 第34-36页 |
3.1.2 THC和CO排放 | 第36-39页 |
3.2 颗粒排放 | 第39-42页 |
3.2.1 烟度 | 第39-40页 |
3.2.2 粒径分布 | 第40-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主后喷间隔对碳烟微粒表面官能团影响 | 第44-56页 |
4.1 碳烟微粒表面官能团组成FTIR分析方法 | 第44-48页 |
4.1.1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4.1.2 红外光谱的半定量分析 | 第45-46页 |
4.1.3 主后喷间隔对碳烟表面脂肪族碳氢官能团影响规律 | 第46-48页 |
4.2 碳烟表面官能团组成XPS方法 | 第48-54页 |
4.2.1 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全谱分析 | 第48-49页 |
4.2.2 碳烟微粒表面碳谱的解析 | 第49-50页 |
4.2.3 碳烟微粒的氧碳元素 | 第50-51页 |
4.2.4 主后喷间隔对碳烟微粒表面含氧官能团(羟基和羰基)的影响 | 第51-53页 |
4.2.5 主后喷间隔对碳烟微粒表面sp3/sp2的影响规律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主后喷间隔对碳烟微粒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56-64页 |
5.1 碳烟的氧化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 | 第56-57页 |
5.2 后喷策略对碳烟撤粒氣化特性参数的影响研究 | 第57-60页 |
5.2.1 碳烟的氧化特性参数定义 | 第57-58页 |
5.2.2 主后喷间隔对碳烟微粒氧化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58-60页 |
5.3 碳烟微粒氧化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 | 第60-63页 |
5.3.1 程序升温过程中颗粒表观活化能的计算方法 | 第60-62页 |
5.3.2 主后喷间隔对碳烟微粒表观活化能的影响规律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4-6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作者简历 | 第74-7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