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2页 |
1.1 日本鳗鲡的养殖现状和病害防治 | 第13-14页 |
1.2 抗菌肽的种类 | 第14-15页 |
1.3 抗菌肽的功能 | 第15-16页 |
1.4 抗菌肽杀菌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中抗菌肽的简介 | 第17-21页 |
1.5.1 肝脏表达抗菌肽2(LEAP-2) | 第17-18页 |
1.5.2 防御素(β-defensin) | 第18-19页 |
1.5.3 杀菌/渗透增强蛋白(BPI) | 第19-21页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日本鳗鲡肝脏表达抗菌肽2基因克隆与表达 | 第22-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5页 |
2.1.1 实验生物材料及处理 | 第22页 |
2.1.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3 配制试剂 | 第22-23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5 引物 | 第24-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32页 |
2.2.1 人工感染方法及样品的采集 | 第25页 |
2.2.2 总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3 用于基因克隆的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6页 |
2.2.4 用于Realtime-PCR的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6页 |
2.2.5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2.2.6 LEAP-2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 第27页 |
2.2.7 LEAP-2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 第27-28页 |
2.2.8 PCR产物片段回收 | 第28页 |
2.2.9 PCR产物与载体连接 | 第28页 |
2.2.10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8-29页 |
2.2.11 转化 | 第29页 |
2.2.12 阳性克隆鉴定和测序 | 第29页 |
2.2.13 质粒提取 | 第29-30页 |
2.2.14 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第30-31页 |
2.2.15 Real-timePCR | 第31页 |
2.2.16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页 |
2.2.1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2-41页 |
2.3.1 总RNA的提取 | 第32页 |
2.3.2 日本鳗鲡LEAP-2基因序列分析 | 第32-34页 |
2.3.3 LEAP-2的多重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 | 第34-38页 |
2.3.4 日本鳗鲡LEAP-2三级结构预测 | 第38-39页 |
2.3.5 AjLEAP-2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39-40页 |
2.3.6 免疫刺激后AjLEAP-2的基因表达变化 | 第40-41页 |
2.4 讨论 | 第41-44页 |
第3章 日本鳗鲡抗菌肽β-defensin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44-6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1.1 引物 | 第44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3.2.1 defensin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 第44-46页 |
3.2.2 defensin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 第46页 |
3.2.3 质粒提取 | 第46页 |
3.2.4 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第46页 |
3.2.5 Real-timePCR | 第46页 |
3.2.6 序列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7-59页 |
3.3.1 Ajdefensin的cDNA序列分析 | 第47-53页 |
3.3.2 defensin氨基酸序列的多重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53-54页 |
3.3.3 Ajdefensin三级结构预测 | 第54页 |
3.3.4 Ajdefensin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54页 |
3.3.5 免疫刺激后Ajdefensin的基因表达变化 | 第54-59页 |
3.4 讨论 | 第59-61页 |
第4章 日本鳗鲡抗菌蛋白BP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61-8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4.1.1 引物 | 第61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4页 |
4.2.1 BPI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 第61-63页 |
4.2.2 BPI基因组序列的扩增 | 第63页 |
4.2.3 质粒提取 | 第63页 |
4.2.4 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第63页 |
4.2.5 Real-timePCR | 第63-64页 |
4.2.6 序列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 | 第64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64-79页 |
4.3.1 BPI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 | 第64-69页 |
4.3.2 BPI基因的多重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 | 第69-71页 |
4.3.3 AjBPI三级结构预测及蛋白质结构域预测 | 第71-72页 |
4.3.4 AjBPI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72-73页 |
4.3.5 免疫刺激后AjBPI的基因表达变化 | 第73-79页 |
4.4 讨论 | 第79-81页 |
第5章 小结 | 第81-8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5.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