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一次暴雨的多尺度特征分析及数值模拟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1.1 引言 | 第8-11页 |
| 1.2 问题的引出 | 第11页 |
| 1.3 创新点 | 第11页 |
| 1.4 本文各章节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豫北暴雨的诊断分析 | 第13-27页 |
| 2.1 引言 | 第13页 |
| 2.2 资料与方法 | 第13-14页 |
| 2.3 豫北暴雨环境场特征分析 | 第14-18页 |
| 2.3.1 降水实况 | 第14-15页 |
| 2.3.2 环流形势分析 | 第15-18页 |
| 2.4 物理量诊断 | 第18-25页 |
| 2.4.1 动力诊断 | 第18-23页 |
| 2.4.2 暴雨发生的水汽条件 | 第23-2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导致暴雨发生的中尺度低涡形成机制 | 第27-36页 |
| 3.1 引言 | 第27页 |
| 3.2 资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 3.3 中尺度低涡形成机制 | 第28-34页 |
| 3.3.1 低涡的涡度收支 | 第28-32页 |
| 3.3.2 位涡分析 | 第32-3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豫北暴雨的数值模拟 | 第36-46页 |
| 4.1 引言 | 第36-37页 |
| 4.2 资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8-41页 |
| 4.4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 第41-45页 |
| 4.4.1 敏感性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 4.4.2 降水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 4.4.3 地形热力作用分析 | 第43-44页 |
| 4.4.4 地形动力作用分析 | 第44-4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 5.1 总结 | 第46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