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基本原理 | 第11-13页 |
1.3 半导体光催化Cr(Ⅵ)还原原理 | 第13页 |
1.4 影响半导体光催化Cr(Ⅵ)还原效率的因素 | 第13-15页 |
1.4.1 能带结构的影响 | 第13-14页 |
1.4.2 形貌对光催化性质的影响 | 第14-15页 |
1.4.3 半导体晶体结构对光催化性质的影响 | 第15页 |
1.4.4 pH值对光催化Cr(Ⅵ)还原的影响 | 第15页 |
1.5 提高光催化效率的途径 | 第15-19页 |
1.5.1 能带位置的调控 | 第16页 |
1.5.2 形貌调控 | 第16-17页 |
1.5.3 半导体复合异质结 | 第17页 |
1.5.4 贵金属负载 | 第17-18页 |
1.5.5 新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开发 | 第18-19页 |
1.6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新型分级结构钨酸铋空心微米棒的合成及其光催化Cr(Ⅵ)还原的研究 | 第21-38页 |
2.1 前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2 钨酸铋空心微米棒的合成 | 第23页 |
2.2.3 块材钨酸铋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4 钒酸铋空心微米棒的合成 | 第24页 |
2.2.5 样品表征 | 第24页 |
2.2.6 光催化铬离子还原 | 第24-25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5-37页 |
2.3.1 Bi-hydro MRs前驱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5-27页 |
2.3.2 分级结构的钨酸秘空心微米棒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30页 |
2.3.3 空心结构的钨酸铋微米棒的形成机理 | 第30-31页 |
2.3.4 能带位置以及表面性质 | 第31-33页 |
2.3.5 光催化Cr(Ⅵ)还原 | 第33-35页 |
2.3.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2.3.7 光催化CO_2还原测试 | 第36页 |
2.3.8 钒酸铋空心微米棒(BiVO_4 HHRs)的合成与光催化性质 | 第36-37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碳量子点包裹在内的MIL-53(Fe)@CQDs的合成与其光催化Cr(Ⅵ)还原的研究 | 第38-53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9-40页 |
3.2.2 MIL-53(Fe)合成过程 | 第40页 |
3.2.3 MIL-53@CQDs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4 样品表征 | 第41页 |
3.2.5 光催化铬离子还原 | 第41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2页 |
3.3.1 MIL-53@CQDs合成过程示意图 | 第42页 |
3.3.2 样品的TEM以及SEM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42-45页 |
3.3.3 MIL-53(Fe)@CQDs中存在碳量子点的表征 | 第45-46页 |
3.3.4 光的吸收特性与能带位置 | 第46-47页 |
3.3.5 光催化Cr(Ⅵ)还原测试 | 第47-48页 |
3.3.6 光催化效率提升机理研究 | 第48-52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