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4.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3-1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3页 |
2.1.1 地域文化 | 第13页 |
2.1.2 景观特征 | 第13页 |
2.1.3 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 第13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2.2.1 景观设计必须尊重自然环境的地域性 | 第13页 |
2.2.2 景观设计必须尊重人文环境的文脉性 | 第13-14页 |
2.2.3 景观设计必须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协调性 | 第14页 |
2.3 小结 | 第14-15页 |
3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15-17页 |
3.1 地域文化的产生及发展 | 第15页 |
3.2 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 第15页 |
3.2.1 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源泉 | 第15页 |
3.2.2 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相辅相成 | 第15页 |
3.3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意义 | 第15页 |
3.4 地域文化必将回归于园林景观设计中 | 第15-16页 |
3.5 小结 | 第16-17页 |
4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提取、运用与表达 | 第17-27页 |
4.1 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特征的提取 | 第17-21页 |
4.1.1 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方法 | 第17-19页 |
4.1.2 地域文化特征元素的提取方法 | 第19-21页 |
4.2 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载体——设计符号 | 第21-22页 |
4.2.1 符号学 | 第21页 |
4.2.2 设计符号的特征 | 第21页 |
4.2.3 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构思组合 | 第21-22页 |
4.3 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特征的运用 | 第22-23页 |
4.3.1 转换元素——创作设计符号 | 第22-23页 |
4.3.2 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符号 | 第23页 |
4.4 地域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载体 | 第23-25页 |
4.4.1 景观材料 | 第24页 |
4.4.2 地方建筑 | 第24页 |
4.4.3 乡土植物 | 第24页 |
4.4.4 景观小品 | 第24页 |
4.4.5 地方色彩 | 第24-25页 |
4.4.6 民俗风情 | 第25页 |
4.4.7 民间艺术 | 第25页 |
4.5 地域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途径 | 第25-26页 |
4.5.1 保留传承 | 第25页 |
4.5.2 修缮整治 | 第25-26页 |
4.5.3 挖掘提炼 | 第26页 |
4.5.4 借鉴创新 | 第26页 |
4.5.5 恢复再现 | 第26页 |
4.6 小结 | 第26-27页 |
5 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典型案例研究 | 第27-39页 |
5.1 凤凰古城 | 第27-29页 |
5.1.1 古城概况 | 第27页 |
5.1.2 地域文化符号在凤凰古城景观营造中的体现 | 第27-29页 |
5.2 镇远古城 | 第29-33页 |
5.2.1 古城概况 | 第29-30页 |
5.2.2 地域文化符号在镇远古城景观营造中的体现 | 第30-33页 |
5.3 西江千户苗寨 | 第33-35页 |
5.3.1 古城概况 | 第33-34页 |
5.3.2 地域文化符号在西江千户苗寨景观营造中的体现 | 第34-35页 |
5.4 西塘古镇 | 第35-36页 |
5.4.1 古城概况 | 第35-36页 |
5.4.2 地域文化符号在西塘古镇景观营造中的体现 | 第36页 |
5.5 乌镇 | 第36-37页 |
5.5.1 古城概况 | 第36页 |
5.5.2 地域文化符号在乌镇景观营造中的体现 | 第36-37页 |
5.6 小结 | 第37-39页 |
6 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麻姑山风景名胜区余家源风貌修复规划设计 | 第39-58页 |
6.1 基地现状分析 | 第39-40页 |
6.1.1 地理位置 | 第39页 |
6.1.2 自然条件 | 第39页 |
6.1.3 历史沿革 | 第39-40页 |
6.1.4 社会经济 | 第40页 |
6.2 规划设计依据 | 第40页 |
6.3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 第40页 |
6.4 规划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6.4.1 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 | 第40页 |
6.4.2 自然、人工环境协调发展 | 第40-41页 |
6.4.3 尊重民俗民风、发展人文精神 | 第41页 |
6.4.4 响应时代号召、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1页 |
6.5 余家源自然村地域文化特征的收集与提取 | 第41-42页 |
6.5.1 特色地方文化 | 第41-42页 |
6.5.2 特色地方建筑 | 第42页 |
6.5.3 特色民间信仰 | 第42页 |
6.5.4 特色民间艺术 | 第42页 |
6.6 景观设计整体构思 | 第42-44页 |
6.7 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强化 | 第44-45页 |
6.8 符号在主要景观节点的体现 | 第45-54页 |
6.8.1 主入口广场 | 第45-48页 |
6.8.2 长寿广场 | 第48-50页 |
6.8.3 醉翁巷、醉翁酒坊 | 第50-52页 |
6.8.4 遇仙林 | 第52-54页 |
6.9 地域文化符号在细部设计的体现 | 第54-56页 |
6.9.1 铺地设计 | 第54页 |
6.9.2 景观小品 | 第54-55页 |
6.9.3 入口标志及标识系统 | 第55-56页 |
6.10 地域文化延续的建筑景观 | 第56-57页 |
6.11 小结 | 第57-58页 |
7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