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沸石对液相中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和特点 | 第15-16页 |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 第15页 |
1.1.2 重金属废水的特点 | 第15-16页 |
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 第16页 |
1.3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生物絮凝沉淀法 | 第17页 |
1.3.2 电化学法 | 第17页 |
1.3.3 吸附法 | 第17-18页 |
1.4 沸石吸附和沸石吸附材料 | 第18-22页 |
1.4.1 沸石吸附 | 第18-19页 |
1.4.2 天然沸石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3 改性沸石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天然沸石材料表征 | 第25-31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表征设备 | 第25页 |
2.3 X射线荧光分析 | 第25-26页 |
2.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6-27页 |
2.5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7-28页 |
2.6 热重分析 | 第28-29页 |
2.7 颗粒粒度分析 | 第29页 |
2.8 表面ZETA电位分析 | 第29-30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一元重金属吸附系统分析 | 第31-5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3.3.1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2-33页 |
3.3.2 铬吸附体系 | 第33-34页 |
3.3.3 镉吸附体系 | 第34-35页 |
3.3.4 锌吸附体系 | 第35-36页 |
3.3.5 铅吸附体系 | 第36-37页 |
3.3.6 铜吸附体系 | 第37-39页 |
3.4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9-44页 |
3.4.1 铬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39-40页 |
3.4.2 镉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0-41页 |
3.4.3 锌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1-42页 |
3.4.4 铅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2-43页 |
3.4.5 铜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43-44页 |
3.5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4-49页 |
3.5.1 铬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4-45页 |
3.5.2 镉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5-46页 |
3.5.3 锌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6-47页 |
3.5.4 铅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7-48页 |
3.5.5 铜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48-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二元重金属吸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9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4.3.1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51-52页 |
4.3.2 铜和镉吸附体系 | 第52-54页 |
4.3.3 铅和镉吸附体系 | 第54-56页 |
4.3.4 锌和铜吸附体系 | 第56-58页 |
4.3.5 锌和铅吸附体系 | 第58-60页 |
4.4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60-63页 |
4.4.1 铜和镉二元体系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60-61页 |
4.4.2 铅和镉二元体系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61页 |
4.4.3 锌和铜二元体系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61-62页 |
4.4.4 锌和铅二元体系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62-63页 |
4.5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63-67页 |
4.5.1 铜和镉二元体系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63-64页 |
4.5.2 铅和镉二元体系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64-65页 |
4.5.3 锌和铜二元体系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65-66页 |
4.5.4 锌和铅二元体系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66-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三元及四元重金属吸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91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1页 |
5.3.1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69-71页 |
5.3.2 铅、铜和镉吸附体系 | 第71-73页 |
5.3.3 铅、铜和铬吸附体系 | 第73-75页 |
5.3.4 锌、镉和铬吸附体系 | 第75-78页 |
5.3.5 铅、铜、锌和镉吸附体系 | 第78-81页 |
5.4 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81-84页 |
5.4.1 铅、铜和镉体系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81-82页 |
5.4.2 铅、铜和铬体系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82-83页 |
5.4.3 铅、铜、锌和镉体系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83-84页 |
5.5 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84-89页 |
5.5.1 铅、铜和镉体系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84-86页 |
5.5.2 铅、铜和铬体系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86-87页 |
5.5.3 锌、镉和铬体系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87-88页 |
5.5.4 铅、铜、锌和镉体系吸附等温线分析 | 第88-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表 1 吸附动力学分析基础数据 | 第101-106页 |
附表 2 吸附等温线分析基础数据 | 第106-115页 |
详细摘要 | 第115-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