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阳扶阴法论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火旺盛证)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8-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2-31页 |
| 1.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2.临床资料 | 第12-14页 |
| 2.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 2.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2.3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 2.4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2.5 剔除标准 | 第13-14页 |
| 2.6 脱落和中止标准 | 第14页 |
| 3.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3.1 治疗方案 | 第14-15页 |
| 3.2 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 4.判定标准 | 第16-18页 |
| 4.1 临床症状评定标准 | 第16-18页 |
| 4.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第18页 |
| 5.统计方法 | 第18页 |
| 6.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7.研究结果 | 第19-29页 |
| 7.1 一般性指标 | 第19-23页 |
| 7.2 疗效性指标 | 第23-28页 |
| 7.3 安全性指标 | 第28-29页 |
| 8.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 8.1 一般性指标 | 第29页 |
| 8.2 疗效性指标 | 第29-30页 |
| 8.3 安全性指标 | 第30-31页 |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31-49页 |
| 1.甲状腺的位置形态 | 第31页 |
| 2.甲状腺的功能特性 | 第31-38页 |
| 2.1 现代医学认识 | 第31-32页 |
| 2.2 中医学认识 | 第32-38页 |
| 3.抑阳扶阴法的应用 | 第38-48页 |
| 3.1 何为抑阳扶阴 | 第38页 |
| 3.2 立法组方依据 | 第38-43页 |
| 3.3 方药药理研究 | 第43-46页 |
| 3.4 典型病案分析 | 第46-48页 |
| 4.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文献综述 | 第56-70页 |
| 1.古代医家对甲亢的研究 | 第56-59页 |
| 1.1 病名研究 | 第56页 |
| 1.2 病因病机 | 第56-58页 |
| 1.3 治疗 | 第58-59页 |
| 2.现代医家对甲亢的研究 | 第59-67页 |
| 2.1 定义及诊断 | 第59-60页 |
| 2.2 病因病机 | 第60-61页 |
| 2.3 治疗 | 第61-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件 | 第70-72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