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民航非法干扰行为新形态与法律规制困境 | 第12-18页 |
2.1 非法干扰新形态典型案例评析 | 第12-15页 |
2.1.1 无人机黑飞 | 第12-13页 |
2.1.2 网络攻击民航信息系统 | 第13-14页 |
2.1.3 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 第14-15页 |
2.2 非法干扰行为法律规制困境 | 第15-17页 |
2.2.1 理论上的困境—法律定义的模糊 | 第15页 |
2.2.2 立法上的困境—法律体系的缺陷 | 第15-16页 |
2.2.3 司法上的困境—法律适用的失序 | 第16-17页 |
2.3 归纳小结 | 第17-18页 |
3 民航非法干扰行为法律规制困境之成因分析 | 第18-32页 |
3.1 法理原因:行为研究与概念界定的局限 | 第18-26页 |
3.1.1 行为的定义研究 | 第18-20页 |
3.1.2 行为的特征研究 | 第20-21页 |
3.1.3 行为的类别研究 | 第21-22页 |
3.1.4 非法干扰行为与扰乱性行为之比较研究 | 第22-26页 |
3.1.5 辨析两者关系的法律现实意义 | 第26页 |
3.2 立法原因:体系构架与国际衔接的局限 | 第26-29页 |
3.2.1 非法干扰法律基本定义不明晰 | 第26-27页 |
3.2.2 国内民航安保法治体系未形成 | 第27-28页 |
3.2.3 国内外安保法律衔接进程滞后 | 第28-29页 |
3.3 司法原因:规制标准与适用的局限 | 第29-32页 |
3.3.1 民航安保规制对象的复杂性 | 第29页 |
3.3.2 执法标尺的过度差异性 | 第29页 |
3.3.3 争议问题法律适用的模糊性 | 第29-32页 |
4 民航非法干扰行为法律规制问题的完善路径 | 第32-46页 |
4.1 理论完善:澄清定义与明确界限 | 第32-35页 |
4.1.1 完善非法干扰相关行为界定 | 第32-33页 |
4.1.2 辨别非法干扰行为外延与内涵 | 第33-34页 |
4.1.3 厘清法律焦点争议问题 | 第34-35页 |
4.2 立法完善:法律修订与国际融合 | 第35-41页 |
4.2.1 完善《民用航空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的本文修订意见 | 第35-40页 |
4.2.2 促进国内法与国际航空安保公约衔接融合 | 第40-41页 |
4.2.3 深化航空安保法治领域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 第41页 |
4.3 司法完善:严格执法与规范标准 | 第41-43页 |
4.3.1 严格非法干扰行为的责任追究 | 第41-42页 |
4.3.2 完善法律规制的裁量标准 | 第42页 |
4.3.3 明确争议问题的法律适用 | 第42-43页 |
4.4 法治运行环境之完善 | 第43-46页 |
4.4.1 政府公共政策辅助引导 | 第43-44页 |
4.4.2 民航行业内部协同制约 | 第44页 |
4.4.3 社会法制宣传与公众遵守 | 第44-46页 |
5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