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22页 |
1.2.1 时域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 第15-17页 |
1.2.2 土的非线性本构关系 | 第17-21页 |
1.2.3 基础与土的接触非线性 | 第21-22页 |
1.3 本文的工作内容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的并行算法 | 第26-40页 |
2.0 引言 | 第26页 |
2.1 土体的运动 | 第26-29页 |
2.1.1 内节点运动 | 第27-28页 |
2.1.2 人工边界点运动 | 第28-29页 |
2.2 基础的运动 | 第29-30页 |
2.2.1 土体作用于基础的力 | 第29页 |
2.2.2 上部结构对基础的作用力 | 第29页 |
2.2.3 基础的运动 | 第29-30页 |
2.3 上部结构的运动 | 第30页 |
2.4 土-结相互作用分析的步骤 | 第30页 |
2.5 并行算法 | 第30-34页 |
2.5.1 土体区域的并行计算 | 第31-33页 |
2.5.2 土体与结构的并行 | 第33-34页 |
2.6 算例验证 | 第34-38页 |
2.6.1 算例模型 | 第34-35页 |
2.6.2 方案一与方案二计算结果及对比 | 第35-36页 |
2.6.3 方案二与方案三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6-37页 |
2.6.4 计算时间对比 | 第37-38页 |
2.7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Davidenkov骨架曲线的核电结构非线性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 | 第40-52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土的非线性本构模型 | 第40-43页 |
3.2.1 Davidenkov骨架曲线 | 第40-41页 |
3.2.2 加卸载准则 | 第41-42页 |
3.2.3 等效剪应变算法 | 第42-43页 |
3.3 算例分析 | 第43-50页 |
3.3.1 线性与非线性的对比 | 第44-47页 |
3.3.2 显隐式时间步距比例不同的对比 | 第47-50页 |
3.3.3 计算时间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采用动接触力模型的土-结构相互作用非线性分析 | 第52-72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基本理论 | 第52-56页 |
4.2.1 界面表示 | 第53-54页 |
4.2.2 接触判断 | 第54-55页 |
4.2.3 计算和分配法向接触力 | 第55页 |
4.2.4 计算和分配切向接触力 | 第55-56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56-71页 |
4.3.1 算例简介 | 第56-58页 |
4.3.2 假设验证 | 第58-60页 |
4.3.3 参数分析:接触条件 | 第60-64页 |
4.3.4 参数分析:静摩擦系数 | 第64-67页 |
4.3.5 接触点对位移 | 第67-71页 |
4.4 结论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结语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