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机收玉米自交系双向单片段代换系群体构建与穗部性状QTL分析
致谢 | 第4-5页 |
缩略语表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玉米机械化收获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1.1.1 玉米机收的方式 | 第9页 |
1.1.2 机收玉米的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1.2 数量性状定位原理 | 第10-15页 |
1.2.1 QTL常用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1.2.1.1 连锁分析 | 第11-12页 |
1.2.1.2 关联分析 | 第12页 |
1.2.2 QTL作图群体 | 第12-15页 |
1.2.2.1 初级作图群体 | 第12-13页 |
1.2.2.2 次级作图群体 | 第13-14页 |
1.2.2.3 关联作图群体 | 第14-15页 |
1.2.3 分子标记 | 第15页 |
1.3 单片段代换系 | 第15-17页 |
1.3.1 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 第15页 |
1.3.2 单片段代换系的应用 | 第15-17页 |
1.4 玉米机收性状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1 开花期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2 脱水速率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3 穗部性状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SSSLs的构建 | 第19-21页 |
2.1.1 材料 | 第19页 |
2.1.2 构建方法 | 第19-20页 |
2.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0页 |
2.1.4 代换片段长度及背景回复率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2 穗部性状QTL分析 | 第21-22页 |
2.2.1 材料方法 | 第21页 |
2.2.2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49页 |
3.1 SSSLsZ58群体构建 | 第22-26页 |
3.1.1 亲本间多态性标记 | 第22-23页 |
3.1.2 单片段代换系的分布 | 第23-24页 |
3.1.3 单片段的覆盖度及长度 | 第24-25页 |
3.1.4 单片段代换系的图示分布 | 第25-26页 |
3.2 SSSLsHCL645群体构建 | 第26-29页 |
3.2.1 单片段代换系的分布 | 第26页 |
3.2.2 单片段的覆盖度及长度 | 第26-27页 |
3.2.3 单片段代换系的图示分布 | 第27-29页 |
3.3 穗部性状QTL分析 | 第29-49页 |
3.3.1 亲本和SSSLs群体表型分析 | 第29-31页 |
3.3.2 穗轴硬度QTL分析 | 第31-34页 |
3.3.3 穗长QTL分析 | 第34页 |
3.3.4 穗粗QTL分析 | 第34-39页 |
3.3.5 穗行数QTL分析 | 第39页 |
3.3.6 行粒数QTL分析 | 第39-45页 |
3.3.7 多性状共定位QTL | 第45-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4.1 单片段代换系构建注意事项 | 第49-50页 |
4.2 单片段代换系的应用及展望 | 第50页 |
4.3 穗部性状QTL与前人研究比较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英文摘要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6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