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重性抑郁障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摘要第3-10页
Abstract第10-22页
引言第26-28页
第一章 文献研究第28-47页
    1.1 现代医学对抑郁障碍的认识第28-31页
        1.1.1 流行病学与病因的认识第28页
        1.1.2 应激反应系统异常第28-29页
        1.1.3 炎性因子免疫因素第29-30页
        1.1.4 神经认知功能第30-31页
        1.1.5 其它因素第31页
    1.2 现代医学抑郁障碍的诊断第31-32页
    1.3 事件相关电位ERP与抑郁障碍的相关研究第32-35页
    1.4 现代医学诊断抑郁障碍的治疗第35-42页
        1.4.1 药物治疗第35-39页
        1.4.2 非药物治疗第39-42页
    1.5 中医论治抑郁的理论认识第42-45页
        1.5.1 中医郁证源流第42-43页
        1.5.2 先秦到汉代的医家对郁证的研究第43页
        1.5.3 隋唐医家对郁证的研究第43页
        1.5.4 宋元医家对郁证的研究第43-44页
        1.5.5 明清医家对郁证的研究第44-45页
    1.6 针刺抗抑郁的研究第45-47页
        1.6.1 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疗效特点第45-46页
        1.6.2 针刺结合经颅磁刺激研究第46-47页
第二章 单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障碍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第47-57页
    2.1 资料与方法第47-55页
        2.1.1 纳入排除标准第47页
        2.1.2 文献检索第47-48页
        2.1.3 文献质量评价第48页
        2.1.4 统计方法第48页
        2.1.5 结果第48-55页
    2.2 讨论第55-57页
第三章 临床研究第57-96页
    3.1 病例选择第57-59页
        3.1.1 病例及课题来源第57页
        3.1.2 诊断标准第57页
        3.1.3 纳入标准第57-58页
        3.1.4 排除标准第58页
        3.1.5 中止标准第58页
        3.1.6 中止病例的处理第58页
        3.1.7 结束临床试验的规定第58-59页
    3.2 研究方法第59-63页
        3.2.1 随机与盲法第59页
        3.2.2 样本量第59页
        3.2.3 电针用品第59页
        3.2.4 干预方案第59-60页
        3.2.5 药物治疗第60-61页
        3.2.6 EA+rTMS组第61页
        3.2.7 rTMS组第61页
        3.2.8 对照组第61页
        3.2.9 疗效评价第61-62页
        3.2.10 统计学方法第62页
        3.2.11 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第62页
        3.2.12 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应对第62-63页
        3.2.13 质量控制第63页
    3.3 结果第63-95页
        3.3.1 脱落病例第63页
        3.3.2 基线资料比较第63-64页
        3.3.3 三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各评价指标比较第64-91页
        3.3.4 治疗结束两组与正常人组比较第91-93页
        3.3.5 治疗结束疗效比较第93页
        3.3.6 事件相关电位MMN、P300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第93-94页
        3.3.7 中医证候评价第94页
        3.3.8 小结第94-95页
    3.4 结论第95-96页
第四章 讨论第96-111页
    4.1 气机升降理论与针灸、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抑郁疾病的关系第96-105页
        4.1.1 大脑功能的偏侧化与抑郁障碍第96-97页
        4.1.2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与抑郁障碍第97-99页
        4.1.3 重复经颅磁刺激双侧刺激治疗抑郁障碍第99-101页
        4.1.4 电针与抑郁障碍第101页
        4.1.5 电针联合经颅磁刺激选择依据第101-102页
        4.1.6 主观量表及客观指标的选择依据第102-103页
        4.1.7 疏肝调神法的选穴依据第103-105页
    4.2 临床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析第105页
    4.3 疗效讨论第105-109页
        4.3.1 抑郁、焦虑临床症状方面第105-106页
        4.3.2 事件相关电位MMN、P300、P50成分方面第106-109页
    4.4 安全性分析第109页
    4.5 依从性分析第109页
    4.6 本研究创新点第109页
    4.7 不足与展望第109-111页
结语第111-112页
附录第112-123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7页
致谢第137-139页
附件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断路器机械振动信号特征提取及故障诊断研究
下一篇:垦殖与恢复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