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 ·球墨铸铁的综述 | 第12页 |
| ·球墨铸铁的表面处理技术概述 | 第12-15页 |
| ·球墨铸铁热处理的特点 | 第12-14页 |
| ·球墨铸铁的表面淬火技术综述 | 第14-15页 |
| ·激光相变硬化技术概述 | 第15-22页 |
| ·激光相变硬化简介 | 第16-18页 |
| ·激光相变硬化特点 | 第18-19页 |
| ·激光相变硬化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 第19-20页 |
| ·球墨铸铁激光相变硬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激光相变硬化的数值模拟概述 | 第22-24页 |
| ·数值模拟技术概述 | 第22-23页 |
| ·激光相变硬化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4-27页 |
| ·课题背景 | 第24-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 第2章 球墨铸铁QT600-3激光相变硬化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27-41页 |
| ·数值模拟的计算原理 | 第27-29页 |
| ·热量传递基本理论 | 第27-28页 |
| ·数值模拟研究流程 | 第28-29页 |
| ·数值模拟的计算模型 | 第29-34页 |
| ·激光相变硬化的数值模型假设 | 第29页 |
| ·数值模拟的计算设置 | 第29-32页 |
| ·激光相变硬化层深度和宽度的预测模型 | 第32-34页 |
| ·数值模拟实例及其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实例—固体激光相变硬化 | 第34-36页 |
| ·硬化层深度的计算 | 第36-38页 |
| ·硬化层宽度的计算 | 第38-39页 |
| ·激光功率与扫描速度对硬化层深度和宽度的影响 | 第39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实例—CO_2激光相变硬化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球墨铸铁QT600-3的固体激光相变硬化试验 | 第41-50页 |
| ·试验材料和设备 | 第41-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 ·试验设备 | 第41-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 ·激光相变硬化组织 | 第43-44页 |
| ·过渡区及其组织 | 第44页 |
| ·硬度值及硬化层深度和宽度 | 第44-48页 |
|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 第48-49页 |
| ·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 | 第48-49页 |
| ·数值模拟误差分析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球墨铸铁QT600-3的CO_2激光相变硬化试验 | 第50-65页 |
| ·试验材料和设备 | 第50-52页 |
| ·试验材料 | 第50页 |
| ·试验设备 | 第50页 |
| ·试验方法 | 第50-52页 |
| ·试验结果 | 第52-60页 |
| ·激光相变硬化区及其组织 | 第52-55页 |
| ·过渡区及其组织 | 第55-56页 |
| ·表面宏观硬度及其与激光扫描速度及功率的关系 | 第56-57页 |
| ·显微硬度及硬化层深度 | 第57-59页 |
| ·与固体激光试验的比较 | 第59-60页 |
| ·与45钢的激光相变硬化试验的比较 | 第60-62页 |
| ·与混合基体型球墨铸铁激光相变硬化的比较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