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6页 |
1.1 茯苓的历史沿革与药理作用 | 第11-12页 |
1.1.1 茯苓概述 | 第11-12页 |
1.1.2 茯苓的药理作用概述 | 第12页 |
1.2 羊毛甾醇合酶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萜类物质的应用 | 第12页 |
1.2.2 羊毛甾醇合酶在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3 目前国际上关于OSC研究的主要方向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2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茯苓羊毛甾醇合酶基因(PcLSS)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16-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2.1.2 菌株和克隆载体 | 第1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页 |
2.1.5 核酸提取 | 第17-18页 |
2.1.6 第一链cDNA合成 | 第18页 |
2.1.7 3'RACE | 第18-19页 |
2.1.8 5'RACE | 第19-20页 |
2.1.9 PcLSS基因全长扩增 | 第20页 |
2.1.10 PcLSS基因组DNA序列获得 | 第20-21页 |
2.1.11 PcLSS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2.2.1 PcLSS基因的分子克隆 | 第22-23页 |
2.2.2 PcLSS基因结构与启动子分析 | 第23页 |
2.2.3 PcLSS蛋白质系统发育分析 | 第23页 |
2.2.4 PcLSS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分析 | 第23-28页 |
2.3 讨论 | 第28-29页 |
3 茯苓PcLSS基因的酵母功能互补 | 第29-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3.1.1 菌株和载体 | 第29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3.1.4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酵母转化 | 第30-31页 |
3.1.5 酵母产孢培养及四分体单孢分离 | 第31-32页 |
3.1.6 PcLSS基因功能互补展示 | 第32-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2.1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3-34页 |
3.2.2 挑选缺陷型单倍体酵母菌株 | 第34-35页 |
3.2.3 PcLSS基因酵母功能互补 | 第35-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4 茯苓羊毛甾醇合酶蛋白表达及其纯化 | 第37-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4.1.1 菌株和载体 | 第37页 |
4.1.2 主要试剂、耗材 | 第37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4.1.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39页 |
4.1.5 PcLSS蛋白表达及纯化 | 第39-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5 茯苓羊毛甾醇合酶基因不同天数表达水平 | 第44-4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5.1.1 主要试剂、耗材 | 第44页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5.1.3 标准曲线制备及目的基因qRT-PCR | 第44-4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47-48页 |
6.1 结论 | 第47页 |
6.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7页 |
附录 | 第57-66页 |
附录1 本研究中使用的引物序列列表 | 第57-58页 |
附录2 PcLSS基因序列结构 | 第58-60页 |
附录3 本研究中所使用培养基、试剂配方 | 第60-64页 |
附录4 PcLSS蛋白表达与纯化优化过程SDS-PAGE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