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雄浑”范畴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0.1 选题缘由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0.2 现实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雄浑”范畴的渊源 | 第14-24页 |
1.1 释“雄浑” | 第14-16页 |
1.1.1 释“雄” | 第14-15页 |
1.1.2 释“浑” | 第15-16页 |
1.2 “大”思想对“雄浑”的影响 | 第16-24页 |
1.2.1 儒家之“大”对“雄浑”的影响 | 第17-19页 |
1.2.2 道家之“大”对“雄浑”的影响 | 第19-22页 |
1.2.3 汉赋之“闳侈钜衍”对“雄浑”的影响 | 第22-24页 |
2 “雄浑”范畴的发展历程 | 第24-38页 |
2.1 唐:“雄浑”的提出与成熟 | 第24-29页 |
2.1.1 “雄浑”范畴的提出 | 第24-25页 |
2.1.2 “雄浑”产生于唐代的原因 | 第25-26页 |
2.1.3 司空图论“雄浑” | 第26-29页 |
2.2 宋元:“雄浑”范畴的完善 | 第29-34页 |
2.2.1 严羽之“雄浑悲壮” | 第30页 |
2.2.2 刘克庄之“雄浑老苍,沈著痛快” | 第30-32页 |
2.2.3 陆游之“诗慕雄浑苦未成” | 第32-33页 |
2.2.4 戴复古之“诗家气象贵雄浑” | 第33-34页 |
2.3 明清:“雄浑”范畴的总结 | 第34-38页 |
2.3.1 谢榛之“气贵雄浑” | 第34-36页 |
2.3.2 王夫之之“雄不以色” | 第36-38页 |
3 “雄浑”范畴的内涵 | 第38-44页 |
3.1 从作品角度释“雄浑” | 第38-41页 |
3.1.1 至大至刚,气势磅礴 | 第38-40页 |
3.1.2 兼收含蓄,浑然整一 | 第40-41页 |
3.2 从作家角度释“雄浑” | 第41-44页 |
3.2.1 心胸阔大,情感深厚 | 第41-42页 |
3.2.2 蓄深养厚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