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一)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 (二)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一)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政府公信力的概述 | 第16-21页 |
| 第一节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政府公信力的特征 | 第17-19页 |
| 一、区域层级差异性 | 第17页 |
| 二、社会公共性 | 第17-18页 |
| 三、行为主体和评价主体的非对称性 | 第18页 |
| 四、政府公信力具有价值导向性 | 第18页 |
| 五、政府公信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 第18-19页 |
| 第三节 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一、社会契约理论 | 第19页 |
| 二、责任政府论 | 第19-20页 |
| 三、诚信政府理论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南宁市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评估 | 第21-31页 |
| 第一节 南宁市政府公信力建设现状 | 第21-29页 |
| 一、南宁市政府法治建设的程度 | 第21页 |
| 二、南宁市政府的服务程度 | 第21-28页 |
| 三、政府政策稳定程度 | 第28页 |
| 四、政府的公开透明程度 | 第28-29页 |
| 五、行政人员的道德水准 | 第29页 |
| 第二节 南宁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现象 | 第29-31页 |
| 一、行政职能上存在弱化 | 第29页 |
| 二、作风建设上存在弱化 | 第29-30页 |
| 三、行政行为错位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南宁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及原因分析 | 第31-38页 |
| 第一节 南宁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 | 第31-33页 |
| 一、政府职能履行失当 | 第31页 |
| 二、腐败现象暗中滋生 | 第31-32页 |
| 三、行政问责制不健全 | 第32页 |
| 四、市场监管不到位 | 第32-33页 |
| 五、网络舆论传播快 | 第33页 |
| 第二节 南宁市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 一、时代及文化背景:社会处于转型升级期 | 第33-34页 |
| 二、主观因素:政府自身因素导致其公信力的流失 | 第34-36页 |
| 三、客观因素:公民的认知错误和意识觉醒 | 第36-37页 |
| 四、技术因素:网络的发展削弱了政府对舆论对控制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提升南宁市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 第38-51页 |
| 第一节 明确政府职责,合理定位政府 | 第38-40页 |
| 一、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 | 第38页 |
| 二、建设有限政府 | 第38-39页 |
| 三、提升政府服务理念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完善制度法规,依法公开行政 | 第40-43页 |
| 一、加强监督,杜绝腐败行为 | 第40-41页 |
| 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 第41-42页 |
| 三、政务公开,电子政务 | 第42-43页 |
| 第三节 强化绩效责任,建设责任政府 | 第43-46页 |
| 一、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 | 第43-44页 |
| 二、注重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分析 | 第44-45页 |
| 三、明确评估主体 | 第45页 |
| 四、强化问责机制 | 第45-46页 |
| 第四节 传播政府决策,加强公众参与 | 第46-48页 |
| 一、设立和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 | 第46-47页 |
| 二、继续开设电视问政节目 | 第47-48页 |
| 三、加强公众的参与度 | 第48页 |
| 第五节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 第48-51页 |
| 一、提高公职人员拒腐防变的能力 | 第48-49页 |
| 二、建立健全公职人员诚信考核机制 | 第49页 |
| 三、提高网民的网络素质 | 第49-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