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地方剧艺术论文

王海玲豫剧艺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4页
    一、研究动机第10页
    二、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研究方法第11-14页
第一章 王海玲的豫剧艺术生涯第14-30页
    第一节 初试新声的奠定(1959—1970)第14-17页
        一、早期入门的学生时代第14-15页
        二、唱腔的养成环境第15-16页
        三、演出剧目第16-17页
    第二节 拜师学艺的成长(1971—1980)第17-20页
        一、唱功的精进第17-18页
        二、戏路的拓展第18-19页
        三、演出剧目第19-20页
    第三节 变化发展的升华(1981—1995)第20-23页
        一、河南豫剧影音资料大量流入对王海玲的影响第20-22页
        二、观众层面的逐渐扩大促进了王海玲的发展第22-23页
        三、代表性演出剧目第23页
    第四节 交流中的成熟(1996—2011)第23-28页
        一、海峡两岸密切交流中的联合演出第23-25页
        二、该时期荣获的海内外荣誉第25-27页
        三、演出剧目第27-28页
    第五节 淡出舞台后对剧艺的传承(2012—)第28-30页
        一、培养豫剧艺术人才第28页
        二、走进课堂,言传身教第28-30页
第二章 王海玲豫剧艺术的特色第30-40页
    第一节 王海玲唱腔的主要特色第30-35页
        一、本土化的咬字与发声第30-32页
        二、丰富唱腔旋律与润腔技巧第32-34页
        三、自然的情感流露第34-35页
    第二节 王海玲艺术表现形式的特色第35-40页
        一、打破行当界限的生动表演第35-37页
        二、以人物情感为依归的艺术追求第37-38页
        三、形成纯净自然的艺术风格第38-40页
第三章 王海玲豫剧艺术特色成因之分析第40-46页
    第一节 人文环境的因素第40-42页
        一、豫剧在台湾发展对王海玲的影响第40-41页
        二、王海玲与台湾豫剧团的关系第41-42页
    第二节 个人对豫剧的喜爱与不懈努力第42-46页
        一、个人对豫剧的喜爱第42-43页
        二、努力发掘,融入“儿童豫剧”第43-44页
        三、培养台湾豫剧“新”观众第44-46页
第四章 王海玲对豫剧艺术的贡献第46-60页
    第一节 王海玲对豫剧艺术的继承第46-51页
        一、对张岫云等豫剧老艺人的继承第46-47页
        二、对大陆传统流派的吸收第47-50页
        三、对大陆传统剧目的借鉴第50-51页
    第二节 王海玲对豫剧艺术的发展第51-54页
        一、改编排演大陆新编剧目第51-52页
        二、引领台湾豫剧走进校园第52-53页
        三、推动豫剧在台湾的发展第53-54页
    第三节 王海玲对豫剧艺术的创新第54-60页
        一、勇于尝试新的表演方式第54-55页
        二、探索创编豫莎剧第55-57页
        三、加入特色编腔与音乐设计第57-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第66-74页
    附录 A 王海玲在飞马豫剧队任第一期学生作息时间表第66-68页
    附录 B 王海玲学生实习演出表第68-70页
    附录 C 王海玲重要演出记事时间表第70-72页
    附录 D 笔者实地调查台湾豫剧团拍摄的图像资料第72-74页
致谢第74-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永不谢幕的灯影--纪录片《皮影人》的创作分析
下一篇:剪辑思维建构人物塑造--以当代武侠电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