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情绪冲突 | 第15-19页 |
2.1.1 情绪冲突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情绪冲突的研究范式 | 第15-17页 |
2.1.3 情绪冲突的加工阶段--来自ERP的证据 | 第17-19页 |
2.1.4 情绪在认知冲突加工中的影响 | 第19页 |
2.2 依恋风格概述 | 第19-23页 |
2.2.1 依恋风格与依恋动态模型 | 第20页 |
2.2.2 依恋风格的情绪加工模式 | 第20-22页 |
2.2.3 焦虑型个体与夸大性加工机制 | 第22页 |
2.2.4 依恋系统激活与情绪加工特点 | 第22-23页 |
2.3 依恋风格与情绪冲突之间的关系 | 第23-25页 |
2.3.1 依恋风格对情绪冲突的影响 | 第23页 |
2.3.2 正负情绪背景下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情绪冲突的加工特点 | 第23-25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5-29页 |
3.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3.1.1 非安全型依恋风格个体的冲突加工中的阶段特征不明确 | 第25页 |
3.1.2 回避型和焦虑型个体情绪冲突加工中的差异性缺乏研究 | 第25-26页 |
3.1.3 情绪对非安全型依恋风格个体冲突加工的影响不清晰 | 第26页 |
3.2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26-27页 |
3.3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3.3.1 理论意义 | 第27-28页 |
3.3.2 实践意义 | 第28-29页 |
4 实验一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情绪冲突加工特点 | 第29-4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4.2.1 被试 | 第29-30页 |
4.2.2 实验设计 | 第30页 |
4.2.3 实验材料与测量工具 | 第30-32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32页 |
4.2.5 EEG记录和数据预处理 | 第32-33页 |
4.2.6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3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3-37页 |
4.3.1 行为数据结果 | 第33-34页 |
4.3.2 ERP数据结果 | 第34-37页 |
4.4 讨论 | 第37-41页 |
4.4.1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情绪冲突监测能力产生在早期阶段成分上 | 第37-38页 |
4.4.2 非安全型依恋个体在冲突解决阶段表现出的相反的认知资源分配特点 | 第38-41页 |
5 实验二 正负分心物背景下不同依恋风格个体的情绪冲突加工特点 | 第41-53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5.2.1 被试 | 第41-42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42页 |
5.2.3 实验材料与测量工具 | 第42页 |
5.2.4 实验程序 | 第42-43页 |
5.2.5 EEG记录和数据预处理 | 第43页 |
5.2.6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43-44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44-49页 |
5.3.1 行为数据结果 | 第44-45页 |
5.3.2 ERP数据结果 | 第45-49页 |
5.4 讨论 | 第49-53页 |
5.4.1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早期感知觉加工阶段表现出加工偏向的差异性 | 第49-50页 |
5.4.2 回避型和焦虑型个体冲突监测机制可能表现出差异性 | 第50页 |
5.4.3 依恋系统激活状态下的回避型个体的冲突解决能力增强 | 第50-53页 |
6 总讨论 | 第53-59页 |
6.1 不同依恋风格个体在情绪冲突范式加工中表现出阶段化差异 | 第53-54页 |
6.2 正负分心物背景下,回避型和焦虑型个体存在不同的冲突监测机制 | 第54-55页 |
6.3 依恋系统激活可能增强回避型的冲突解决能力 | 第55-56页 |
6.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56-59页 |
6.4.1 研究创新点 | 第56-57页 |
6.4.2 研究不足 | 第57-59页 |
7 研究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附录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3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