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PR和TGP测试技术的水工隧洞破碎带波动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2-15页 |
1.2.1 隧道地质预报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20页 |
2.1 项目背景 | 第17页 |
2.2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 第17-1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7-18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18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8-19页 |
2.3 工程地质评价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GPR探测结果敏感性分析 | 第20-42页 |
3.1 电磁波传播理论 | 第20-21页 |
3.2 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3.3 地质雷达的探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22-27页 |
3.3.1 性能指标 | 第22-24页 |
3.3.2 参数选取 | 第24-26页 |
3.3.3 探测方法 | 第26-27页 |
3.4 地质雷达后处理技术 | 第27-30页 |
3.4.1 数据文件编辑 | 第27页 |
3.4.2 波速估计 | 第27-28页 |
3.4.3 数字滤波 | 第28-29页 |
3.4.4 反褶积 | 第29-30页 |
3.5 探测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 第30-40页 |
3.5.1 参数选取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30-34页 |
3.5.2 含水率对电磁波损耗衰减分析 | 第34-39页 |
3.5.3 含水率对围岩介电常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GPR超前地质预报的正演分析与工程应用 | 第42-60页 |
4.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42-43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42页 |
4.1.2 参数选取 | 第42-43页 |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51页 |
4.2.1 溶洞正演模拟 | 第43-45页 |
4.2.2 夹层(不整合面)正演模拟 | 第45-46页 |
4.2.3 断层破碎带正演模拟 | 第46-49页 |
4.2.4 复杂模型正演模拟 | 第49-51页 |
4.3 GPR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的应用 | 第51-58页 |
4.3.1 完整围岩预报 | 第52-53页 |
4.3.2 溶洞的预报 | 第53-55页 |
4.3.3 断层破碎带的预报 | 第55-56页 |
4.3.4 节理裂隙密集带的预报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TGP技术不良地质体快速识别 | 第60-81页 |
5.1 地震波理论 | 第60-63页 |
5.1.1 地震波的传播 | 第60-61页 |
5.1.2 TGP技术涉及的岩石相关参数 | 第61-63页 |
5.2 TGP的基本原理 | 第63页 |
5.3 TGP的探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63-69页 |
5.3.1 TGP系统组成 | 第63-65页 |
5.3.2 TGP技术参数 | 第65页 |
5.3.3 TGP现场数据采集技术 | 第65-67页 |
5.3.4 TGP数据处理方法 | 第67-69页 |
5.4 不良地质体的识别研究 | 第69-73页 |
5.4.1 围岩级别的初步判断 | 第69-70页 |
5.4.2 软硬岩变化带的判断 | 第70-71页 |
5.4.3 断层破碎带、岩溶发育带的判断 | 第71-72页 |
5.4.4 含水岩层的判断 | 第72-73页 |
5.5 提高解释精度的途径和方法 | 第73-75页 |
5.5.1 地质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 第73页 |
5.5.2 现场探测过程控制 | 第73-75页 |
5.6 TGP超前地质预报的应用 | 第75-79页 |
5.6.1 TGP探测技术现场采集数据 | 第75-79页 |
5.6.2 实际开挖验证 | 第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