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对照表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1.1 挥发性成分的定义及研究概况第11-12页
    1.2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第12-17页
        1.2.1 挥发性成分的收集方法第12-15页
        1.2.2 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方法第15-16页
        1.2.3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技术的应用第16-17页
    1.3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应用研究第17-18页
        1.3.1 挥发性成分的生态价值第17页
        1.3.2 挥发性成分的医药应用价值第17-18页
        1.3.3 挥发性成分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价值第18页
        1.3.4 挥发性成分在日化中的应用价值第18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点及主要内容第18-21页
        1.4.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1.4.2 研究意义第19页
        1.4.3 研究目的第19页
        1.4.4 主要创新点第19-20页
        1.4.5 主要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方法第21-25页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第21-22页
        2.1.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2.1.2 实验仪器第22页
        2.1.3 样品材料的采集与前处理第22页
    2.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2.1 实验材料处理第22页
        2.2.2 挥发性成分提取方法第22页
        2.2.3 SHS/GC-MS联用分析挥发性成分的条件第22-23页
    2.3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第23-25页
第三章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结果第25-83页
    3.1 兰科植物白芨叶挥发性成分分析第25-30页
        3.1.1 白芨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第25页
        3.1.2 白芨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第25-30页
    3.2 忍冬科接骨木花和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第30-33页
        3.2.1 接骨木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第30-31页
        3.2.2 接骨木花和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第31-33页
    3.3 木犀科金叶女贞花和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第33-36页
        3.3.1 金叶女贞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第33页
        3.3.2 金叶女贞花、嫩叶和老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第33-36页
    3.4 柏科铺地柏叶挥发性成分分析第36-41页
        3.4.1 铺地柏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第36-37页
        3.4.2 铺地柏叶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第37-41页
    3.5 桔梗科轮叶沙参花挥发性成分分析第41-45页
        3.5.1 轮叶沙参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第41页
        3.5.2 轮叶沙参花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第41-45页
    3.6 百合科小根蒜花和地上部分挥发性成分分析第45-48页
        3.6.1 小根蒜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第45-46页
        3.6.2 小根蒜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第46-48页
    3.7 酸枣叶挥发性成分分析第48-55页
        3.7.1 酸枣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第48-49页
        3.7.2 酸枣叶的 SHS/GC-MS 实验结果分析第49-55页
    3.8 紫穗槐花挥发性成分分析第55-60页
        3.8.1 紫穗槐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第55页
        3.8.2 紫穗槐花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第55-60页
    3.9 三种菊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分析第60-73页
        3.9.1 不同产地大花金鸡菊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60-66页
        3.9.2 大蓟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66-70页
        3.9.3 中国一枝黄花花和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70-73页
    3.10 两种唇形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第73-83页
        3.10.1 夏枯草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第73-78页
        3.10.2 益母草叶挥发性成分分析第78-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91页
    结论第83-86页
    讨论第86-89页
    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5页
附录第105-13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恒古骨伤愈合剂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促骨形成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云南省大理、德宏片形吸虫形态及rDNA、mtDNA多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