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2.1 PM_(2.5)化学组成 | 第14-17页 |
1.2.2 铅锶同位素示踪技术 | 第17-23页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5页 |
1.4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 | 第25-26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6-3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6-30页 |
2.2.1 大气PM_(2.5)样品的采集 | 第26-29页 |
2.2.2 大气PM_(2.5)潜在源样品的采集 | 第29-30页 |
2.3 样品分析 | 第30-33页 |
2.3.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2.3.2 大气PM_(2.5)样品的分析 | 第31-32页 |
2.3.3 铅同位素分析 | 第32页 |
2.3.4 锶同位素分析 | 第32页 |
2.3.5 水溶性离子的分析 | 第32-33页 |
2.4 大气PM_(2.5)潜在源样品的分析 | 第33页 |
2.5 实验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第33-36页 |
2.5.1 金属元素分析的质量控制 | 第33页 |
2.5.2 铅、锶同位素分析的质量控制 | 第33-36页 |
第3章 大气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36-46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大气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36-39页 |
3.3 大气PM_(2.5)浓度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 第39-43页 |
3.3.1 大气PM_(2.5)浓度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 第41页 |
3.3.2 大气PM_(2.5)浓度与气温、气压的关系 | 第41-42页 |
3.3.3 大气PM_(2.5)浓度与风速风向的关系 | 第42页 |
3.3.4 大气PM_(2.5)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4章 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季节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 第46-58页 |
4.1 前言 | 第46页 |
4.2 水溶性离子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6-50页 |
4.3 阴、阳离子电荷平衡及铵盐存在形式 | 第50-54页 |
4.4 基于PMF模型的水溶性离子来源解析 | 第54-55页 |
4.4.1 PMF源解析方法 | 第54页 |
4.4.2 水溶性离子来源解析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5章 大气PM_(2.5)痕量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 第58-96页 |
5.1 前言 | 第58页 |
5.2 大气PM_(2.5)中痕量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58-79页 |
5.2.1 总体分布趋势 | 第58-63页 |
5.2.2 时空变化特征 | 第63-79页 |
5.3 大气PM_(2.5)中痕量金属污染特征分析 | 第79-85页 |
5.3.1 富集因子分析 | 第79-83页 |
5.3.2 地质累积指数分析 | 第83-85页 |
5.4 大气PM_(2.5)中镧系元素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 第85-93页 |
5.4.1 镧系元素分布特征 | 第86-90页 |
5.4.2 镧系元素配分模式及Ce、Eu异常 | 第90-92页 |
5.4.3 大气PM_(2.5)来源解析 | 第92-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6章 大气PM_(2.5)中有毒金属元素环境风险评价 | 第96-108页 |
6.1 前言 | 第96页 |
6.2 生物有效性评价 | 第96-100页 |
6.2.1 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 | 第96-97页 |
6.2.2 大气PM_(2.5)中有毒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 第97-100页 |
6.3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 第100-107页 |
6.3.1 健康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 | 第100-102页 |
6.3.2 有毒金属元素的健康风险评价 | 第102-10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7章 铅、锶同位素示踪大气PM_(2.5)来源 | 第108-137页 |
7.1 前言 | 第108页 |
7.2 铅、锶同位素示踪原理 | 第108-110页 |
7.3 大气PM_(2.5)潜在源铅、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10-118页 |
7.3.1 铅、锶含量含量特征 | 第110-114页 |
7.3.2 铅、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14-118页 |
7.4 大气PM_(2.5)铅、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18-123页 |
7.4.1 铅、锶含量分布特征 | 第118-121页 |
7.4.2 铅、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 第121-123页 |
7.5 铅、锶同位素示踪大气PM_(2.5)来源 | 第123-129页 |
7.6 铅、锶同位素混合模型定量解析大气PM_(2.5)来源 | 第129-135页 |
7.6.1 同位素混合模型 | 第129-131页 |
7.6.2 大气PM_(2.5)来源定量解析 | 第131-135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39页 |
8.1 结论 | 第137-138页 |
8.2 展望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