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和文献综述 | 第15-39页 |
1.1 沙门氏菌概述 | 第15-19页 |
1.1.1 生物学特征 | 第15-16页 |
1.1.2 抗原结构 | 第16页 |
1.1.3 分类 | 第16页 |
1.1.4 抵抗力 | 第16页 |
1.1.5 沙门氏菌的危害 | 第16-17页 |
1.1.6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致病机理 | 第17-19页 |
1.2 核酸适配体 | 第19-30页 |
1.2.1 适配体的体外筛选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1.2.2 适配体的特点 | 第21-22页 |
1.2.3 适配体在生物医学中应用 | 第22-30页 |
1.3 细菌菌膜 | 第30-38页 |
1.3.1 菌膜的成分与结构特点 | 第31-32页 |
1.3.2 菌膜的形成过程 | 第32-33页 |
1.3.3 菌膜抵御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机制 | 第33-35页 |
1.3.4 抗菌膜新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2 鼠伤寒沙门氏菌特异适配体的序列优化 | 第39-49页 |
2.1 引言 | 第39-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0-41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2.3.1 鼠伤寒沙门氏菌菌体特异适配体的选取与序列优化 | 第43-44页 |
2.3.2 适配体亲和力分析 | 第44-45页 |
2.3.3 适配体结合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灵敏性分析 | 第45-47页 |
2.3.4 适配体结合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特异性分析 | 第47-48页 |
2.4 小结 | 第48-49页 |
3 适配体介导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治疗研究 | 第49-60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9-51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3.3.1 适配体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落生长的检测 | 第53-55页 |
3.3.2 适配体竞争性结合检测 | 第55-56页 |
3.3.3 适配体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 | 第56-58页 |
3.3.4 适配体解离鼠伤寒沙门氏菌早期菌膜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4 适配体影响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肠上皮细胞IPEC-J2的研究 | 第60-72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5页 |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60-6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4.3.1 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IPEC-J2细胞的形态观察 | 第65-66页 |
4.3.2 鼠伤寒沙门氏菌黏附IPEC-J2细胞最佳孵育时间 | 第66-67页 |
4.3.3 适配体黏附抑制检测 | 第67-68页 |
4.3.4 适配体黏附竞争检测 | 第68页 |
4.3.5 适配体黏附置换检测 | 第68-69页 |
4.3.6 细胞活力检测 | 第69-71页 |
4.4 小结 | 第71-72页 |
5 适配体介导的氨苄西林靶向控制猪霍乱沙门氏菌菌膜的研究 | 第72-90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3-79页 |
5.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73-74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4-79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9-89页 |
5.3.1 氨苄西林、抗菌适配体最适抑菌浓度确定 | 第79-80页 |
5.3.2 Apt-Amp连接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80-82页 |
5.3.3 SC3-Amp连接物识别靶标菌的特异性 | 第82-83页 |
5.3.4 SC3-Amp连接物抑制菌膜形成 | 第83-85页 |
5.3.5 SC3-Amp连接物解离早期菌膜 | 第85-86页 |
5.3.6 光学显微镜观察菌膜 | 第86-87页 |
5.3.7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菌膜 | 第87-89页 |
5.4 小结 | 第89-9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0页 |
附录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