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2.1 研究区域介绍 | 第14页 |
2.2 仪器和数据介绍 | 第14-16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2.3.1 振幅、相位法 | 第16-17页 |
2.3.2 Hostetler方法 | 第17-18页 |
2.3.3 通量缺测插补方法 | 第18页 |
2.3.4 水柱中热通量的传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太湖气象要素特征和能量通量特征分析 | 第19-30页 |
3.1 太湖气象要素变化 | 第19-24页 |
3.1.1 表层水温和水温差变化 | 第19-20页 |
3.1.2 风速风向时空变化特征 | 第20-22页 |
3.1.3 风向对风速的修正 | 第22-24页 |
3.2 辐射四分量时空变化特征 | 第24-25页 |
3.3 摩擦风速、感热以及潜热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 第25-29页 |
3.3.1 摩擦风速、感热以及潜热通量插补 | 第25-27页 |
3.3.2 感热时空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3.3.3 潜热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 第28页 |
3.3.4 摩擦风速时空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3.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估算湍流垂向扩散系数的三种方法的分析比较 | 第30-40页 |
4.1 振幅、相位法 | 第30-35页 |
4.1.1 振幅、相位法的相关性与区别 | 第30-32页 |
4.1.2 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第32-35页 |
4.2 Hostetler方法的修改与对比 | 第35-36页 |
4.2.1 经验参数的修改 | 第35-36页 |
4.2.2 不同取值的差别对比 | 第36页 |
4.3 振幅、相位法与Hostetler的差异对比 | 第36-39页 |
4.3.1 梅梁湾站湍流垂向扩散系数的差异 | 第36-37页 |
4.3.2 平台山站湍流扩散系数的差距 | 第37-38页 |
4.3.3 三种方法的优劣分析 | 第38-39页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太湖湍流垂向扩散系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 第40-55页 |
5.1 湍流垂向扩散系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 第40-45页 |
5.1.1 梅梁湾站湍流垂向扩散系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 第40-42页 |
5.1.2 平台山站湍流通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 第42-45页 |
5.2 湍流垂向扩散系数时空变化特征 | 第45-46页 |
5.2.1 梅梁湾湍流垂向扩散系数季节变化特征 | 第45页 |
5.2.2 平台山湍流垂向扩散系数季节变化特征 | 第45-46页 |
5.3 湍垂向扩散系数影响因子分析 | 第46-49页 |
5.3.1 湍流垂向扩散系数受风浪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46-48页 |
5.3.2 湍流垂向扩散系数受热量净通量影响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48-49页 |
5.4 Hostetler法半小时下湍流垂向扩散系数分析 | 第49-54页 |
5.4.1 半小时尺度下湍流垂向扩散系数的时空变化 | 第49-51页 |
5.4.2 半小时尺度下湍流扩散系数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 第51-54页 |
5.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水柱中热通量的传输特性 | 第55-63页 |
6.1 水柱中热通量的日变化 | 第55-60页 |
6.1.1 热通量四季的日变化规律 | 第56-58页 |
6.1.2 水柱热通量变化具体分析 | 第58-60页 |
6.2 水柱中热通量的四季逐时变化 | 第60-62页 |
6.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7.2 创新点 | 第64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