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课题综述 | 第8-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高铁运营安全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路线及内容 | 第11-15页 |
1.3.1 研究路线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方案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高速铁路运营过程安全链条模型构建 | 第15-23页 |
2.1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 | 第15-16页 |
2.1.1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内涵 | 第15页 |
2.1.2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岗位安全链条模型的构建 | 第16-23页 |
2.2.1 高铁运营过程岗位安全链条模型 | 第16-17页 |
2.2.2 岗位安全链条节点风险因素集 | 第17-23页 |
第三章 高铁运营过程安全风险分析 | 第23-41页 |
3.1 高速铁路运营系统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3.1.1 人员风险问题 | 第23-24页 |
3.1.2 设施设备风险问题 | 第24-26页 |
3.1.3 环境风险问题 | 第26-27页 |
3.1.4 安全管理风险问题 | 第27-28页 |
3.2 高速铁路系统事故影响危险度分析 | 第28-31页 |
3.2.1 危险等级划分 | 第28-30页 |
3.2.2 高速铁路系统预先危险性分析 | 第30-31页 |
3.3 基于Bow-tie模型的高铁运营安全风险分析 | 第31-41页 |
3.3.1 高铁安全运营典型风险事件事故树分析 | 第32-37页 |
3.3.2 基于Bow-tie模型的高铁运营安全风险研究 | 第37-41页 |
第四章 高铁运营安全影响因素约简 | 第41-69页 |
4.1 高速铁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第41-43页 |
4.1.1 高速铁路安全知识表示 | 第41-42页 |
4.1.2 高铁事故集概念、基本运算与知识约简 | 第42-43页 |
4.2 高速铁路安全事故诊断决策表 | 第43-44页 |
4.3 决策属性与条件属性的关联度 | 第44-45页 |
4.3.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第44页 |
4.3.2 灰色关联度 | 第44-45页 |
4.4 基于遗传算法的属性约减 | 第45-47页 |
4.4.1 安全事故处理规则挖掘流程 | 第45-46页 |
4.4.2 安全事故因素依赖度 | 第46页 |
4.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条件属性约简 | 第46-47页 |
4.4.4 构建事故信息表及属性约简表示 | 第47页 |
4 5 高铁岗位链条故障诊断 | 第47-68页 |
4.5.1 岗位链条故障诊断分析(2014) | 第49-58页 |
4.5.2 岗位链条故障诊断分析(2015) | 第58-68页 |
4.6 岗位链条故障分析结果 | 第68-69页 |
第五章 高铁轨道设备K-SIGMA模式安全风险评估 | 第69-81页 |
5.1 属性指标构建及其权重确定 | 第69-72页 |
5.1.1 指标构建 | 第69-71页 |
5.1.2 权重确定 | 第71-72页 |
5.2 高铁轨道设备安全风险评估 | 第72-78页 |
5.2.1 高铁轨道设备K-SIGMA模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 第72-73页 |
5.2.2 高铁轨道设备-SIGMA模式安全风险评估 | 第73-78页 |
5.3 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 第78-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