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海草床介绍 | 第12页 |
1.2 海草的生态功能 | 第12-13页 |
1.3 海草床退化 | 第13-14页 |
1.4 海草床退化的原因 | 第14-15页 |
1.4.1 自然因素 | 第14-15页 |
1.4.2 人为因素 | 第15页 |
1.5 海草床恢复方法 | 第15-17页 |
1.5.1 生境恢复法 | 第15页 |
1.5.2 移植法 | 第15-16页 |
1.5.3 种子法 | 第16-17页 |
1.6 楮岛海区鳗草资源 | 第17页 |
1.7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石油烃污染对鳗草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19-25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0页 |
2.2.1 海草采集 | 第19页 |
2.2.2 材料培养 | 第19-20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2.5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沟湾楮岛鳗草 (Zostera marina L) 床海区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生态作用 | 第25-36页 |
3.1 前言 | 第25-2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3.2.1 实验地点及材料 | 第2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3.3.1 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统计 | 第26页 |
3.3.2 现场模拟流水实验 | 第26-27页 |
3.3.3 围隔实验 | 第27-28页 |
3.3.4 样品测定 | 第28-29页 |
3.3.5 各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29页 |
3.3.6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3.4.1 蛤仔生物量统计 | 第29-30页 |
3.4.2 不同温度、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的生理代谢 | 第30-31页 |
3.4.3 围隔体系中水体特征 | 第31-33页 |
3.5 讨论 | 第33-36页 |
第四章 鳗草酸化响应的转录组学数据分析 | 第36-49页 |
4.1 前言 | 第3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4.2.3 转录组文库构建和测序 | 第37-38页 |
4.2.3.1 总RNA样品检测 | 第37页 |
4.2.3.2 测序文库的构建和库检 | 第37-38页 |
4.2.3.3 高通量测序 | 第38页 |
4.2.4 鳗草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4.2.4.1 序列拼接 | 第38页 |
4.2.4.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第38-39页 |
4.2.4.3 鳗草组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3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7页 |
4.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39-40页 |
4.3.2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 第40页 |
4.3.2.1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情况统计 | 第40页 |
4.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第40-41页 |
4.3.4 GO富集分析 | 第41-42页 |
4.3.5 KEGG富集分析 | 第42-47页 |
4.3.5.1 光合生物固碳通路 (Carbon fixation in photosyntheticorganisms) | 第45页 |
4.3.5.2 N代谢通路(Nitrogen metabolism) | 第45-46页 |
4.3.5.3 光合作用(photosystem)通路 | 第46页 |
4.3.5.4 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photosynthesis.antenna proteins) | 第46-47页 |
4.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鳗草种子优选技术 | 第49-53页 |
5.1 前言 | 第4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5.2.1 鳗草种子的收集 | 第49-50页 |
5.2.2 种子筛选及萌发 | 第50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页 |
5.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6.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硕士期间的文章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