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1-20页 |
(一) 关于近代属灵派华人布道家的研究状况 | 第11-17页 |
(二) 关于中国基督徒本色化思想与事功的研究 | 第17-19页 |
(三) 关于陈金镛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陈金镛的布道经历:生平与职事 | 第22-40页 |
一、求学与受洗(1868—1887) | 第22-26页 |
二、教育布道时期(1887—1919) | 第26-29页 |
(一) 任职教会学校(1887-1906) | 第26-27页 |
(二) 传道人的传道人——任职南京金陵神学院(1906-1919) | 第27-29页 |
三、编辑布道者——任职上海广学会时期(1919-1929) | 第29-31页 |
四、自由布道者——陈金镛的晚年生活(1929—1939) | 第31-33页 |
五、陈金镛的基督教人际网络 | 第33-40页 |
第二章 陈金镛的本色布道思想 | 第40-61页 |
一、教会亟需自立与本色 | 第40-46页 |
(一) 中国教会宜亟图自立 | 第40-44页 |
(二) 中国教会亦需本色 | 第44-46页 |
二、传道者需了解中国传统社会 | 第46-50页 |
(一) 对于中国社会心理的理解 | 第47-48页 |
(二) 对于中国时节的理解 | 第48-49页 |
(三) 对社会行为习惯的理解 | 第49-50页 |
(四) 对于丧礼祭祀的理解 | 第50页 |
三、陈金镛对“旧学”与“基督”的二重调适 | 第50-55页 |
(一) 《圣经》与“五经” | 第50-52页 |
(二) 陈金镛对基督教与孔教的调适 | 第52-53页 |
(三) 陈金镛对中西文化中“神”观念的调适 | 第53-55页 |
四、基督教应适应现世的需要 | 第55-61页 |
(一) 陈金镛对政教关系的认识 | 第55-57页 |
(二) 基督教是高尚的国家主义 | 第57-58页 |
(三) 基督教与三民主义 | 第58-61页 |
第三章 陈金镛本色布道的主要实践途径——文字布道 | 第61-77页 |
一、布道之首要——亟需布道人才 | 第61-66页 |
(一) 对于传道人的定义和认知 | 第61-64页 |
(二) 对传道人的要求 | 第64-66页 |
二、布道方法之首选——文字布道 | 第66-69页 |
(一) 陈金镛对文字布道的认识 | 第66-68页 |
(二) 陈金镛的著作观念 | 第68-69页 |
三、陈金镛对文字布道的实践和运用 | 第69-77页 |
(一) 国学阐道 | 第69-72页 |
(二) 书信传道 | 第72-74页 |
(三) 陈金镛的《圣经》研究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附录: 陈金镛著作、言论集 | 第79-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后记 | 第100-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