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1.1 我国铁矿石资源及铁矿石选别概况 | 第12-16页 | 
| 1.1.1 我国铁矿石资源现状 | 第12-14页 | 
| 1.1.2 我国铁矿石选别概况 | 第14-16页 | 
| 1.2 赤铁矿反浮选工艺概况 | 第16-17页 | 
| 1.2.1 阴离子反浮选工艺 | 第16-17页 | 
| 1.2.2 阳离子反浮选工艺 | 第17页 | 
| 1.3 赤铁矿反浮选药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 第17-19页 | 
| 1.3.1 国内赤铁矿反浮选药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 第17-19页 | 
| 1.3.2 国外赤铁矿反浮选药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 第19页 | 
| 1.4 我国阳离子胺类反浮选脱硅捕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 第19-21页 | 
| 1.5 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与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 第2章 试剂、仪器和试验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 2.1 试验矿样及制备 | 第26-27页 | 
| 2.1.1 单矿物 | 第26-27页 | 
| 2.1.2 人工混合矿 | 第27页 | 
| 2.2 试验药剂 | 第27-28页 | 
| 2.3 试验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 2.3.1 玻璃仪器 | 第28-29页 | 
| 2.3.2 试验过程中用到的主要设备 | 第29页 | 
| 2.4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 2.4.1 浮选试验 | 第29-30页 | 
| 2.4.2 电动电位测试 | 第30页 | 
| 2.4.3 红外吸收光谱 | 第30页 |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0-31页 | 
| 2.4.5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 第31页 | 
| 2.4.6 质谱分析 | 第31页 | 
| 2.4.7 剩余泡沫量测定 | 第31页 | 
| 2.4.8 表面张力的测定 | 第31页 | 
| 2.4.9 量子化学计算 | 第31-32页 | 
| 第3章 羟丙基胺类捕收剂的合成及表征 | 第32-46页 | 
| 3.1 羟丙基胺类捕收剂的结构设计 | 第32-35页 | 
| 3.1.1 药剂的基团电负性计算 | 第33-34页 | 
| 3.1.2 分配系数 | 第34页 | 
| 3.1.3 非极性基碳链长度 | 第34-35页 | 
| 3.2 羟丙基胺类捕收剂结构优化 | 第35-37页 | 
| 3.3 羟丙基胺类捕收剂的合成及表征 | 第37-44页 | 
| 3.3.1 N-十二烷基丙醇胺的合成 | 第38-41页 | 
| 3.3.2 N-十二烷基二丙醇胺的合成 | 第41-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4章 羟丙基胺类捕收剂的浮选性能研究 | 第46-72页 | 
| 4.1 N-十二烷基丙醇胺的浮选性能研究 | 第46-56页 | 
| 4.1.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第46-52页 | 
| 4.1.2 人工混合矿分离试验 | 第52-56页 | 
| 4.2 N-十二烷基二丙醇胺的浮选性能研究 | 第56-66页 | 
| 4.2.1 单矿物浮选试验 | 第56-63页 | 
| 4.2.2 人工混合矿分离试验 | 第63-66页 | 
| 4.3 人工混合矿的分选性能的比较 | 第66-67页 | 
| 4.4 表面张力测定 | 第67-68页 | 
| 4.5 剩余泡沫量测定 | 第68-69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 第5章 羟丙基胺类捕收剂作用机理分析 | 第72-84页 | 
| 5.1 电动电位的测试 | 第72-74页 | 
| 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4-78页 | 
| 5.3 XPS分析 | 第78-80页 | 
| 5.4 新型羟丙基胺类捕收剂静电势图 | 第80-8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 致谢 | 第92-94页 | 
|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和获得奖励 | 第94页 | 
| 一、发表论文 | 第94页 | 
| 二、发明专利 | 第94页 | 
| 三、获得奖励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