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2.1 蜂窝梁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腹板削弱节点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蜂窝梁框架节点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蜂窝梁框架节点的设计方法和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2.1 蜂窝梁的制作工艺 | 第19-20页 |
2.2 六边形蜂窝梁孔型介绍 | 第20页 |
2.3 蜂窝梁的设计规定 | 第20-21页 |
2.4 滞回性能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2.4.1 滞回曲线 | 第21-22页 |
2.4.2 耗能系数 | 第22页 |
2.4.3 延性系数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蜂窝梁框架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4-35页 |
3.1 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24-25页 |
3.1.1 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4-25页 |
3.1.2 材料的屈服准则 | 第25页 |
3.2 对非线性问题的考虑 | 第25-26页 |
3.3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第26-27页 |
3.4 计算简图以及边界条件的考虑 | 第27-28页 |
3.5 加载制度 | 第28-29页 |
3.6 对梁柱节点连接处的考虑 | 第29页 |
3.7 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 第29-34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蜂窝梁框架节点滞回性能的参数分析 | 第35-62页 |
4.1 试件设计 | 第35-38页 |
4.1.1 构件基本尺寸确定 | 第35-36页 |
4.1.2 参数构件的设计 | 第36-38页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8页 |
4.3 参数D对蜂窝梁框架节点滞回性能影响分析 | 第38-46页 |
4.3.1 破坏模式 | 第38-40页 |
4.3.2 滞回曲线 | 第40-41页 |
4.3.3 骨架曲线 | 第41-43页 |
4.3.4 承载力退化曲线 | 第43-44页 |
4.3.5 刚度退化曲线 | 第44页 |
4.3.6 延性系数和塑性极限转角 | 第44-45页 |
4.3.7 耗能指标 | 第45-46页 |
4.4 扩高比K对蜂窝梁框架节点滞回性能影响分析 | 第46-53页 |
4.4.1 破坏模式 | 第46-48页 |
4.4.2 滞回曲线 | 第48-49页 |
4.4.3 骨架曲线 | 第49-51页 |
4.4.4 承载力退化曲线 | 第51页 |
4.4.5 刚度退化曲线 | 第51-52页 |
4.4.6 延性系数和塑性极限转角 | 第52页 |
4.4.7 耗能指标 | 第52-53页 |
4.5 距高比d/H对蜂窝梁框架节点滞回性能影响分析 | 第53-60页 |
4.5.1 破坏模式 | 第53-54页 |
4.5.2 滞回曲线 | 第54-56页 |
4.5.3 骨架曲线 | 第56-57页 |
4.5.4 承载力退化曲线 | 第57页 |
4.5.5 刚度退化曲线 | 第57-58页 |
4.5.6 延性系数和塑性极限转角 | 第58页 |
4.5.7 耗能指标 | 第58-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蜂窝梁框架节点优化设计 | 第62-70页 |
5.1 蜂窝梁框架节点优化设计方法 | 第62-63页 |
5.2 蜂窝梁框架节点优化设计性能分析 | 第63-68页 |
5.2.1 构件设计 | 第63-65页 |
5.2.2 三种蜂窝梁框架节点滞回性能对比 | 第65-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