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8页 |
1.2 鬼臼毒素 | 第18-19页 |
1.2.1 POD理化性质 | 第18-19页 |
1.2.2 POD生物活性 | 第19页 |
1.3 脂质体 | 第19-23页 |
1.3.1 脂质体概念 | 第20-21页 |
1.3.2 脂质体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3.3 脂质体体内循环 | 第22页 |
1.3.4 新型脂质体 | 第22-23页 |
1.4 光热材料 | 第23-25页 |
1.4.1 金纳米棒 | 第24页 |
1.4.2 金纳米笼 | 第24页 |
1.4.3 碳纳米管 | 第24-25页 |
1.4.4 吲哚菁绿 | 第25页 |
1.5 拟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鬼臼毒素脂质体的制备及优化 | 第27-39页 |
2.1 材料及设备 | 第27-28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2.1 POD检测方法 | 第28页 |
2.2.2 POD脂质体制备 | 第28页 |
2.2.3 POD脂质体包封率测定 | 第28-29页 |
2.2.4 单因素实验 | 第29页 |
2.2.5 响应面优化 | 第29页 |
2.2.6 POD脂质体的表征 | 第29-30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2.3.1 HPLC分析 | 第30页 |
2.3.2 POD标准曲线 | 第30-31页 |
2.3.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2.3.4 响应面法优化POD脂质体制备工艺 | 第33-36页 |
2.3.6 POD脂质体表征结果及分析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金纳米棒修饰的鬼臼毒素脂质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39-49页 |
3.1 材料及设备 | 第39-40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2.1 GLP的制备 | 第40页 |
3.2.2 GLP表征 | 第40-41页 |
3.2.3 荧光检测 | 第41页 |
3.2.4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41页 |
3.2.5 稳定性分析 | 第41页 |
3.2.6 光热性能测试 | 第41页 |
3.2.7 体外释放实验 | 第41-42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48页 |
3.3.1 GLP表征结果及分析 | 第42-43页 |
3.3.2 荧光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3.3.3 紫外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44页 |
3.3.4 GLP的稳定性研究 | 第44-45页 |
3.3.5 光热性能测定结果 | 第45-47页 |
3.3.6 GLP的体外释放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金纳米棒修饰的鬼臼毒素脂质体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49-61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49-50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49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49-50页 |
4.1.3 细胞株 | 第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3页 |
4.2.1 细胞的培养 | 第50-51页 |
4.2.2 溶血实验 | 第51页 |
4.2.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1页 |
4.2.4 单纯化疗对4T1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51页 |
4.2.5 4T1细胞对罗丹明B脂质体的摄取研究 | 第51-52页 |
4.2.6 光热协同治疗实验 | 第52页 |
4.2.7 组织分布 | 第52-53页 |
4.2.8 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5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4.3.1 GL生物安全性 | 第53-54页 |
4.3.2 LP对4T1细胞的抑制作用 | 第54-55页 |
4.3.3 4T1细胞对GLP的细胞摄取 | 第55-56页 |
4.3.4 GLP对4T1肿瘤细胞的协同治疗效果 | 第56-58页 |
4.3.5 生物分布 | 第58页 |
4.3.6 体内抗肿瘤研究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