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制药废水处理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制药废水分类及特点 | 第10-11页 |
1.2.2 制药废水排放标准 | 第11-12页 |
1.2.3 制药废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3 制药废水深度处理简介 | 第13-14页 |
1.3.1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3页 |
1.3.2 物化技术 | 第13-14页 |
1.3.3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4页 |
1.3.4 其他 | 第14页 |
1.4 混凝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4.1 混凝机理 | 第15-16页 |
1.4.2 混凝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4.3 絮凝剂种类 | 第17-18页 |
1.5 高锰酸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试验用水 | 第21页 |
2.1.2 试验用仪器 | 第21页 |
2.1.3 试验用试剂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2.2.1 试验测试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2.2 单因素试验 | 第25页 |
2.2.3 响应面试验 | 第25页 |
2.2.4 混料优化试验 | 第25-26页 |
第3章 高锰酸钾与絮凝剂深度处理制药废水优化试验 | 第26-47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高锰酸钾深度处理制药废水试验 | 第26-39页 |
3.2.1 COD去除率单因素试验 | 第26-31页 |
3.2.2 高锰酸钾利用率单因素试验 | 第31-34页 |
3.2.3 氧化还原电位(ORP)影响因素 | 第34-36页 |
3.2.4 高锰酸钾氧化响应面 | 第36-39页 |
3.3 无机絮凝剂深度处理制药废水试验 | 第39-46页 |
3.3.1 絮凝剂投加量 | 第39-40页 |
3.3.2 初始pH值 | 第40-41页 |
3.3.3 温度 | 第41-42页 |
3.3.4 助凝剂PAM | 第42-43页 |
3.3.5 絮凝剂与pH值 | 第43-45页 |
3.3.6 絮凝剂处理条件优化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复合型氧化絮凝剂深度处理制药废水优化试验 | 第47-67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复配絮凝剂比例及制备 | 第47-48页 |
4.2.1 絮凝剂复配比例 | 第47页 |
4.2.2 氧化性絮凝剂制备 | 第47-48页 |
4.3 KMnO_4-PAC絮凝剂深度处理制药废水 | 第48-53页 |
4.3.1 单因素试验 | 第48-51页 |
4.3.2 复配形式对ORP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3 复配优化 | 第53页 |
4.4 KMnO_4-PFS絮凝剂深度处理制药废水 | 第53-58页 |
4.4.1 单因素试验 | 第53-57页 |
4.4.2 复配形式对ORP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3 复配优化 | 第58页 |
4.5 KMnO_4-PFS-PAC复配混料优化试验 | 第58-63页 |
4.5.1 混料实验设计 | 第58-59页 |
4.5.2 COD去除率模型 | 第59-61页 |
4.5.3 浊度去除率模型 | 第61-62页 |
4.5.4 高锰酸钾利用率模型 | 第62-63页 |
4.6 不同复配絮凝剂处理效果比较 | 第63页 |
4.7 Zeta电位的变化 | 第63-65页 |
4.8 氧化型复剂去除污染物的强化机制 | 第65-6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不同废水的处理效果及成本核算 | 第67-73页 |
5.1 引言 | 第67页 |
5.2 水质对氧化型絮凝剂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67-70页 |
5.2.1 煤化工废水 | 第67-68页 |
5.2.2 乳品废水 | 第68-70页 |
5.2.3 水质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70页 |
5.3 处理成本核算 | 第70-71页 |
5.3.1 所用药剂价格 | 第70页 |
5.3.2 废水处理成本 | 第70-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