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1-19页 |
| 1.2.1 静电纺丝技术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11-14页 |
| 1.2.2 透明质酸在皮肤组织工程中应用 | 第14-16页 |
| 1.2.3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1.2.4 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1-30页 |
| 2.1 引言 | 第21页 |
| 2.2 仪器和材料 | 第21-22页 |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2.2.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 2.3.1 乳化体系和纳米纤维的制备 | 第22页 |
| 2.3.2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乳液体系 | 第22页 |
| 2.3.3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 | 第22页 |
| 2.3.4 透射电镜(TEM)观察 | 第22-23页 |
| 2.3.5 亲水性检测 | 第23页 |
| 2.3.6 牛血清蛋白,透明质酸与表皮生长因子的释放曲线 | 第23页 |
| 2.3.7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 | 第23页 |
| 2.3.8 X-射线光电子能谱(EDS)检测 | 第23页 |
| 2.3.9 数据分析 | 第23页 |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3-29页 |
| 2.4.1 乳化体系 | 第23-24页 |
| 2.4.2 材料表面形态与内部结构 | 第24-26页 |
| 2.4.3 材料化学组成 | 第26-27页 |
| 2.4.4 材料亲疏水性与药物释放曲线 | 第27-2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乳液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对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 第30-35页 |
| 3.1 引言 | 第30页 |
| 3.2 仪器和材料 | 第30-31页 |
| 3.2.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 3.2.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3.3.1 常用试剂配制 | 第31页 |
| 3.3.2 材料灭菌 | 第31页 |
| 3.3.3 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第31页 |
| 3.3.4 细胞增殖分析 | 第31-32页 |
| 3.3.5 细胞迁移分析 | 第32页 |
| 3.3.6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3.4.1 细胞增殖结果 | 第32-33页 |
| 3.4.2 细胞迁移结果 | 第33-34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体外评价纳米纤维支架对胞外基质表达的影响 | 第35-41页 |
| 4.1 引言 | 第35页 |
| 4.2 仪器和材料 | 第35-36页 |
| 4.2.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 4.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4.3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4.3.1 常用试剂配制 | 第36页 |
| 4.3.2 细胞的种植与培养 | 第36页 |
| 4.3.3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 4.3.4 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TGF-Β1,COLLAGEN- I、III表达 | 第37-38页 |
| 4.3.5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 4.4.1 纳米纤维支架对三种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8-4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5 体内评价纳米纤维支架对于创伤修复的影响 | 第41-46页 |
| 5.1 引言 | 第41页 |
| 5.2 仪器和材料 | 第41-42页 |
| 5.2.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 5.2.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 5.3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 5.3.1 SD大鼠全皮层创伤模型制备 | 第42页 |
| 5.3.2 纳米纤维支架材料移植 | 第42页 |
| 5.3.3 组织切片的制备和H&E染色 | 第42-43页 |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46-48页 |
| 6.1 结论 | 第46页 |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